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艺术学院第二期教师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1-12-06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助力艺术学院教师的学术建设,给予学院教师更多展示近期学术科研成果的机会,12月3日,学院在红三楼均斋报告厅组织“艺术学院第二期教师学术沙龙”活动。

6dd3a1a892784826bfa06f63d5cd33e5.jpg

本期沙龙围绕“试谈丢勒的《忧郁Ⅰ》及其意象”主题展开,由贺询老师分享,全院三十余名教师、博士后参加了此次活动。沙龙由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主持。

彭锋介绍了艺术学院举办学术沙龙的背景情况,希望沙龙能为老师们分享近期学术科研成果提供一个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内进行学术探讨,促进院内教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报告分享环节,贺询老师以“试谈丢勒的《忧郁Ⅰ》及其意象”为题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贺询首先指出这幅作品并不是一个叙事性场景,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表达,画中的女人就是“忧郁”的化身,而把一个抽象的概念以一个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也是西方艺术传统之一。接着,贺询介绍了“忧郁”概念的图像及文本的传统来源和这幅画的发展过程,指出丢勒所创作的“忧郁”形象在其他相类似的形象传统之中确实创造了一个属于“忧郁”概念的高光时刻,以前的“忧郁”形象大多是具有负面色彩,而丢勒所创作的“忧郁”形象去掉了过多负面色彩的演绎,加入了更多正面积极的色彩和有生命力的画面表现。在此基础上,贺询进一步梳理了西方学界对这幅作品的阐释,指出瓦尔堡学派及潘诺夫斯基等人同著的《土星与忧郁》是对这幅作品的一个精彩论述,这一论述将“忧郁”概念与古典时代的星相学结合在一起,从古典文献来源中去寻找“忧郁”概念的根源;一直到新的学者们对上述讨论进行新的反思,1978年霍夫曼写的一篇关于丢勒的《忧郁Ⅰ》的再反思的论文,推翻了之前瓦尔堡学派等人的传统解读。这篇论文回到了丢勒本人作为一个中世纪的艺术家的时代背景和他可能的原本的意图中去解读,结合当时发生的一次大洪水的背景,认为这幅画是丢勒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对自己当时信仰的动荡及反思,并且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成为忧郁的情感,而这样的解读也反对了之前丢勒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化身的一个看法。

贺询指出,通过梳理,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去解读,因其意蕴的丰富,人们无法得出一个纯粹真理的结论,因此,西方学者在研究时,会引入不同的认识论。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引入东方美学视角的契机。贺询从丢勒创作的这幅作品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及人物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样的一个图像创作确实是艺术家本人从他的心灵世界中所想象出来的幻境,其中许多丰富的意象的编织及碰撞产生出来的独特的含义是艺术家本人内心的抒发。因此从人形和物象两个方面的角度出发,她认为画面中忧郁女神的形象或许与丢勒母亲的去世有关,是丢勒内心感情的抒发和再现;而物象方面,贺询引入钱钟书先生对“黑太阳”的阐释解读,认为在中国美学包括文艺的传统中,这是对形象的一种非自然的、甚至充满矛盾性的艺术性的表达。

最后,贺询总结在丢勒的这幅作品中,他创作了丰富的物象,复杂的人物寓意,运用了大量的画面表达手段,既有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也有他注入在画面中的巧思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创新,多种要素结合最终诞生出了新的“忧郁”的经典形象。

d77b6579869d4b6291ee7470f1b93278.jpg


在嘉宾点评讨论环节,翁剑青老师对贺询老师的研究解读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期待在审美的阐释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探索;贾妍老师表示这幅作品中以形象来书写情绪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十分相似,并提出西方的图像学传统是否有可能有东方来源的影响的问题;李洋老师就贾妍老师提出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路,认为在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对于圣象的分歧使得文字与图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分化;李道新老师表示在中西比较艺术中,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也十分值得探讨,用意境这个概念将中西文图关系建立起一定的勾连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路径;唐宏峰老师认为对丢勒这幅作品在学术史中尽管有多种解释,但寻求意义是一致的,而中国美学中并不寻求意象和意义的一一对应,二者的根本逻辑是不同的,中国美学的意象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丰富性;高译老师就鼓励学者们在做学术研究时能够敢于创新突破这一点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董丽慧老师提出了丢勒这幅作品中的支肘的形象在之前是否有溯源的问题,同时请贺询老师进一步发表了其对于潘诺夫斯基的论述的看法;彭锋老师最后总结发言,提出今天的讨论引出了艺术可以表现某种情感调子的问题,认为用这样的线索来梳理艺术史应当也是一个有趣的尝试。

c9ddfba6050b4bfd97330fcff4a2c32a.png


参会老师积极发言,互动讨论,围绕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意见看法,增强了我院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是一次有益的经历。

未来,艺术学院将继续围绕我院教师学术发展和交流的需求,不断邀请我院教师分享各自近期研究成果,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教师发展培训平台,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