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从北大再度出发 ——话剧《早安,妈妈》北大成功首演并启动全国巡演

时间:2015-04-16 阅读次数:

414日,升级版的北大原创话剧《早安,妈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重装首演,接受国家艺术基金委的验收并正式拉开全国巡演的帷幕。

《早安妈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制作。该剧在2014年北大剧星风采大赛总决赛夺冠后,作为唯一一部学生主创的原创戏剧作品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之后中心组织了强大的剧本策划团队,并邀请著名导演田沁鑫为艺术指导,重新打磨剧本,装置舞美,原创配乐,重组演员阵容,全面升级打造,舞台演出也从初版的50分钟扩展到了近90分钟。

国家艺术基金委的领导、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的领导等应邀前来观看演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宣传部部长蒋朗朗、教务部部长董志勇、招办主任王亚章、社科部副部长王周谊、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总支书记邹慧、副院长彭锋、唐金楠等一起观看了演出。

《早安,妈妈》将视角对准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将“母子”这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搬上舞台,创造出一位“极端的”儿子和一位“极端的”母亲用“极端的”事件对“亲情”二字进行的严苛拷问。也许置身其中的母与子平素不能自我审视,但在舞台上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和惊心动魄的互相拷问中却照见并直面了自己的隐秘心灵深处,更强烈地激发了观众对生活的自省,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严峻思考。

 “表现现实主义”思想依托抽象的舞美设计与光影音的有机结合得以完整表达,导演祖纪妍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对剧本再创作的过程中,在对演员身体极限的拷打中,在普遍的伦理关系中,她力图将极端的人性命题的波澜起伏变得可知、可视、可感。该剧编剧、中文系博士生拓璐表示在首演版本中看到了剧本再创作的极大空间,在经历过从三幕戏到独幕戏大大小小几百遍的剧本改动之后,她对首演的角色丰满程度和剧情节奏十分满意。

演出结束后,剧组邀请专家学者召开首演的现场交流会。《早安,妈妈》总监制、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感慨说,重新首演是我们竭诚努力之后交出的一份新的答卷。对我们来说,这不异于是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结束的是剧星大赛的喧闹和以往的荣誉,开始的是一轮新的挑战,是从北大起航的全国高校巡演之旅。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赞扬这部戏代表了中国青年戏剧的发展,她引用戏剧艺术家焦菊隐先生的名言说看到了年轻的编导演员们“对艺术事业无限的忠诚”。

知名导演宁敬武激动地表达这是一个奇迹,90分钟的表演,不仅仅讨论毒品和伦理,更是人性的讨论,我从何处来,我存在的意义,我到底要为什么而存在,这个反思对我们每个人是有共鸣的,这部戏已经拥有象征的意味了。

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见证了《早安,妈妈》的升级,他认为今晚的呈现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戏剧艺术舞台本身的优雅魅力,“而这种魅力使我们在戏剧现场,静静地反思面临的人生某个困境,这种反思在戏里很到位。”

著名演员臧金生震惊于导演和编剧如此年轻,认为这部剧可以作为中国大学戏剧的典范,对原创话剧,特别是触及到现实的话剧,起到了示范作用。

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将同是校园原创戏剧的《早安,妈妈》和《蒋公的面子》进行了对比,认为后者长于叙事,但前者的挑战性更大,两个演员在90分钟时间内引起观众对人性的反思,“有深度、有激情、有思考”。

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感慨这部戏让他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诗的年代。我们社会经历了诗的年代到实用的年代,丰厚的社会变化挤压在两个人的对话上,也体现在四个人的情感纠缠中,让观众历历在目地回顾了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更引发“亲人是不是地狱?”这样深刻哲理命题的理性思考。

北大中文系邵燕君副教授认为这部戏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从现在到未来,从校园到社会,挑战人性的张力与表演的张力,首演非常成功。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最后进行了总结,她说这部充满青春活力和人性深度的话剧的演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也是培养人才的好方式,这是北大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成果。

《早安,妈妈》的全国巡演也在首演结束后正式拉开帷幕,据悉,剧组将赴浙江、上海、江苏、山西、安徽等地高校如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