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大新闻网】“2012中国年度电视掌声 噓声”揭晓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北大新闻网】“2012中国年度电视掌声 噓声”揭晓

 

12月2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2012中国年度电视掌声 嘘声”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新闻联播》、《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等六档电视节目获得了“年度掌声”,“年度嘘声”则给予了“虐童”事件中马赛克缺失凸显的媒介伦理问题。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刘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张志君,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等,作为评委代表出席活动。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担任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发表致辞。他表示,文化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的支撑,电视传媒担当着传播信息、构建文化、引导舆论和普及知识等重要职责。此次活动不仅体现了北大电视研究中心对独立的学术立场、价值思考和担当意识的坚守,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他希望北大与新闻传媒界继续保持支持与监督的良好双向互动,期待在新的一年里这项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得以延续和发扬。

掌声一:《新闻联播》播出“我姓曾”“航母style”这一细节

致掌词: 这是一个从细微处见变化的新奇,出乎意外,并非主流的回答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折射出的是中央主流媒体的话语姿态和选择标准、选择价值的转变,令人在意外中产生兴奋与期待。

张志君的评语是“有意思、有意义、有脉络、有考验”。他认为,《新闻联播》的前35个年头一直给观众以 “不苟言笑”的感觉,今年的调整体现了媒体可以在追随时尚的同时引导时尚,与央视近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系列的举措和相关设计一脉相承。尹鸿表示,《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新闻特殊制度下的产物,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既是中国新闻变化的晴雨表,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风向标。时统宇则强调,《新闻联播》一小步,中国电视甚至中国社会一大步。《新闻联播》的变化是今年中国电视最值得给予掌声的最重要的黏度剂,象征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

掌声二:《新闻1+1》十八大开幕式直播的语态创新

致掌词: 面对举世瞩目的十八大,《新闻1+1》不用大话说大会,它敏锐而独特的报道与评论引起广泛关注与肯定,从开幕式报道,一般通常通行的泛中央精神到聚焦“民”字,到新常委的第1天、第10天,第20天,始终不失锐度、精度,观点掷地有声。

陈小川表示,中央电视台总的价值取向没变,变的是电视的表述方式和呈现方式。《新闻1+1》主编刘明君补充道,白岩松是指挥这场战斗的领军人,他提出可以用伦敦奥运会的方式解读十八大,找到会议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个人的关联性,从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白岩松回顾了十八大专题报道的筹备和制作过程。他认为,中央台是一个很多元的大机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并且不断进步。做新闻不是赌博,只要按照新闻规律去做准没错。他说:“新闻这个行当是喜鹊类,新闻的天职就是啄木鸟,需要啄虫子维护大树的健康。”

掌声三:中央纪委廉政公益广告“底线篇”等电视公益行动

致掌词: 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守,中纪委推出的“底线篇”公益广告,简短有利,不喊口号,却直接关心、赢得民心,好看、耐看,它为尚显虚弱的电视公益广告,特别是廉政广告作出了积极的引领。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品牌副总监冯依民表示,中纪委“扬正气,促和谐,反腐倡廉”的半行政命题是个挑战。这个广告取得成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播出仅仅一周价值就达一千多万。中央纪委宣教市教育处处长陈江华表示,这次倡廉洁、树清风的公益广告,是继2009年第一届扬正气、促和谐之后的第二届,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展播团队上都比第一届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中央纪委宣教室承担着反腐倡廉教育的职责,既是啄木鸟又是喜鹊,既要弘扬正气,又要鞭笞腐恶。

掌声四:《中国好声音》对引进节目版式的本土化改造

致掌词: 在引进节目成为中国电视一道重要的风景线时,《中国好声音》不仅以它的好声音、好故事、好沟通、好激情、好机制赢得市场一飘红,更在海外引进和本土化融合方面成为范例,引领中国电视的新空间。

灿星制作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表示,海外模式的节目到中国来并不都会获得成功,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通过三季《中国达人秀》的操练,制作团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这也决定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明年的“好声音”将仍然坚持2012年的品质,把首次合作当中不完美的部分做的更加完美。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透露,2010年时曾经向全台推介过“好声音”模式未果。他认为“制播分离”是国际趋势,BBC除了新闻和体育节目之外,一半节目都是由独立制片商完成的。中国电视的未来就在于制播分离和市场化改革。

掌声五:《舌尖上的中国》实现纪录片贴近大众走向世界的跨越

致掌词:《 舌尖上的中国》以它精湛的影像表达和细腻的展现手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跨阶层、跨地域的各个层面,为传播传承中国文化作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贡献。

CCTV记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于“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来说,这部纪录片是他作为多年“吃货”的成果。而片子登上了CCTV-1,也是取得这么好效果的播出基础。她透露,《舌尖上的中国2》将会加大投入,至少上浮50%,争取未来制作《舌尖上的世界》。为了保证观众舒心观看,也不会植入广告。

《舌尖上的中国》执行制片人朱乐贤透露,“舌尖”的制作过程经历了十年。他说,制作组确定整体风格时,最终决定要做一个“接地气的,有节奏的,而且是有故事的片子”。因为以前的纪录片整体上在节奏上、故事上都比较缺失。《舌尖》与《好声音》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讲了一个好故事,采用明快的节奏,让大家像看电影一样。

掌声六:武汉台电视问政直播节目、杭州台《我们圆桌会》等媒体问政行为

致掌词: 创新执政,务实传播,公民参与,只要有心大有可为,电视问政与《我们圆桌会》搭建政府、媒体、公民平等沟通平台,省会城市台成为理性传播的领跑者,接地气,有胆识,有诚意,媒体一小步,社会民主一大步。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黄尚建表示,电视问政是一个好舞台,是用电视台这种模式来问政,而非电视台问政。因为依靠老百姓的力量,这种模式才能坚持下去。武汉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黄勇贤进一步透露,节目的收视率是1.6,相当于平时收视率的3倍。

《我们圆桌会》总策划王平表示,现在中国城市的治理已经进入了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的时代。很多城市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进行协商、合作、沟通交流和对话。所以节目定位需要平和和理性。《我们圆桌会》栏目主持人、制片人张平介绍,节目的定位和要求是开放、平等、理性、建设。她说:“我们有这样一个要求,真话可能不是全部说,但是绝不允许说假话、空话、套话。政府官员一定要到场,因为是公共话题,学界的专家到场,市民要到场,行业评论员一定要到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各界的意见是很重要的。”

年度噓声:“虐童”等事件中马赛克缺失凸显的媒介伦理问题

点评: 马赛克缺失造成对受害人的重复伤害,就是对社会基础的损害,对弱者的尊严有足够的行动上的尊重才显示一个社会的品质,才体现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正常,仅仅是语言上的同情远远不够,马赛克缺失显示了传媒还缺少对生命的尊重,缺少对伦理底线的尊重,缺少对传播权、话语权更需要内敛的认识,同样也缺少对传媒人自己的尊重,一切施之于别人的都可能回到自己。

白岩松认为,目前在相当多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比如说“虐童”、醉驾等题材,播出时没有打任何马赛克。这种镜头一遍又一遍在电视中播出,对当事人形成了二次伤害。他说:“这样因为没打马赛克,因为要人的脸,而让大家觉得电视人有些不要脸的行为时刻都在发生。请为该加上马赛克的孩子和新闻当事人加上马赛克,当电视人觉得有一天不要那么清晰的时候,电视的脸就要了。”(新闻网记者 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