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印上北大“徽章”——在北京大学2012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致辞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印上北大“徽章”——在北京大学2012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致辞

印上北大“徽章”

——在北京大学2012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致辞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2012年2月17日

各位老师、亲爱的新同学:

上午好!我很高兴地代表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向2012级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成为北大艺术学院的新成员!
 
刚才丁宁副院长、俞虹副院长和担任主持的向勇副院长都对各位进入北大艺术学院表示了欢迎、祝贺,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们的话我都很赞同。作为一名在三十年前进入北大读硕士研究生的你们的老学长,我想借这个机会同各位学弟、学妹作一点交流,主要是分享最近的读书体会。寒假里,我在读已故现代哲学家、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全集》,其中的《论大学教育》一文这样说:

大学既是教育机关,又是研究机关。但是它所教育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说来,它所训练出来的人也有特殊机能。但只是特殊机能还是不够;所谓“特殊机能”就是“器”,如茶杯可盛水,凳子可坐;人如只有特殊机能他就是一个“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器,或是说他是大器。此处所谓“人”是合乎理想的人,不只是一个肉体的人。它不同于器,器是一种工具,别人可以利用它达到某种目的。一个人不是工具,除了有专门才能贡献人类外,它还是一个“人”;“人”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知识外,还养成一个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判断,对以往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有了清楚的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在接受已有的结论。一个学校如果这样做,那就成了宣传,训练出来的人也就成了器。这是职业生和大学生不同的地方。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大学应当培养学子的三种素养:第一,“一专知识”,就是掌握甚至精通高度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也就是具有冯先生所说的“专门才能”。第二,“清楚的脑子”,就是拥有经过训练、学习和濡染等过程而形成的清晰的社会价值观和反思判断力。第三,“热烈的心”,就是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入世心态,善于将毕生所学运用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事业中。大学学子如果只掌握第一种素养即“一专知识”,那只能是一个“工具”或“器”,也就是“一个肉体的人”,而还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有同时还有着“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才能超越低级的“工具”或“器”而上升到“人”的高度。所以,只有同时有着“一专知识”、“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的学子,才可能成为“合乎理想的人”。

不过,同样是培养上面所说的三种素养,不同的大学在培养上毕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为什么呢?冯友兰先生指出:“大学既是专家集团、自行继续的团体,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学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特性。”这就是说,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的大学精神,正是这种大学精神让不同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不同特色或特征。冯先生指出:“大学是一个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有其传统习惯,日久而形成一种精神特点。”我认为,这里实际上点出了大学精神三要素:第一,它是“自行”的,就是说大学精神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而是自主生长、独立形成的。第二,它是“继续”的,就是大学精神不是突变的或昙花一现的,而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第三,它是来自“专家团体”的,就是说大学精神不是由政治集团而是由学术团体的共同信念形成的,是学术传统、学理传统或专业传统的集合体。这样,大学精神作为一种“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的特性”,就是由大学师生代代相传的独立自主的学术团体特性。这样的大学精神会深深地而又高度显眼地铭刻在这所大学的每一个师生个体身上。“由于一个大学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上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里的“商标”、“徽章”当然只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其含义就在于,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自行继续而又高度显眼的专家的团体特性。大家都知道,北大有北大精神,而北大精神是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具体的院系、学科专业显现出来的或者分享的。

现在,全国培养MFA的高校很多,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北大呢?我想,除了因为北大的百年声誉外,你们可能事实上还另有所图。简单地说,图的应当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在自己的身心都印上北大的“徽章”,也就是北大精神、北大气质,即北大的包括其独一无二的优质人才培养环境及特色在内的整体特性。我们北大艺术学院培养的MFA毕业生,应当如何从艺术学科的角度去印上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北大“徽章”呢?我在这里无法给出精确的表述,只能谈点个人的初浅体会,也算是对各位新同学的希望:第一,希望你们珍惜和利用北大的优质跨学科交融学术环境,特别是文理交融的学术环境,在文理交融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及“苹果”设计师乔布斯等都指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第二,希望你们悉心体验北大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传统和特色,注重对人文之美的体验、领悟与创造,注重叶朗名誉院长所倡导的艺术对人的生活及人生境界的“照亮”。第三,希望你们注重博通基础上的艺术专长的养成,争取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大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第四,希望你们纵情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没有疆域的想象力的导引下不断开拓新的艺术境界,为人类做出新的艺术创造。

总之,希望并祝愿你们,像冯友兰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和濡染,争取成为“一专知识”、“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统一的、在外表和内心都真正铭刻下北大精神“徽章”的优秀毕业生。

[1] 冯友兰:《论大学教育》,《三松堂全集》第1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1] 冯友兰:《论大学教育》,《三松堂全集》第1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