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艺术学院举办北京大学首届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

时间:2014-09-15 阅读次数:
艺术学院举办北京大学首届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

  2013年119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办,《当代电影》杂志社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协办的“平行与交响:中外电影比较研究––2013北京大学首届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阳光会议室成功举办。


 

论坛紧紧把握“中外电影叙事比较研究”、“中外电影类型比较研究”、“中外电影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中外电影产业比较研究”四个分议题展开论述,,从类型电影、作者论、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来自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5位青年学者发表了主题报告。论坛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张建勇、《当代电影》杂志社编辑张文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和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教授李道新、副教授陈宇担任点评专家。

张文燕老师在开幕词中对论坛表示祝贺,表示《当代电影》很高兴支持活动在学术前沿的电影学学子。陈旭光老师指出论坛作为北京大学首届国际性的电影学博士论坛,受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获得专项资金,参与者和选题均体现了宏大的国际视野,希望本次论坛不但可以具有学术性推动的意义,也可以成为一次以文会友、增强友谊的盛会。

这次发言论题广泛,上海大学的游溪博士、鲜佳博士、宋眉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洋博士分别比较研究了中国和意大利、泰国、伊朗、西班牙等国的同类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的康婕博士和上海大学的程功博士分析了中国和亚洲、美国的造星机制的不同。

发言也涉及类型电影问题。香港城市大学的霍胜侠博士关注的是香港散文电影,北京师范大学的王莹博士和北京大学的刘胜眉博士关注了武侠类型。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亦水博士、传媒大学的刘琨博士和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咏博士则分别分析阐述了中日、中美青春电影的不同艺术取向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平博士和北京电影学院的李彬博士则阐述了中外公路电影的研究与现状。

各位博士的发言体现了鲜明的比较意识,北京大学的赵立诺博士通过文本解析1944年的中美合拍纪录片《中国为何而战》,取得了在中西方文化史上直到今日依旧作用的话语机制;张隽隽博士则分析了1927-43年期间中国媒体如何建构好莱坞华裔演员黄柳霜的身份和形象;陈希博士运用德勒兹的动情理论分析了《岁月神偷》的动人力量。澳门大学的许夏营博士通过访谈,对比不同国籍的观众依照自身的文化背景对《疯狂原始人》进行的不同解读。北京大学的杨聪雷博士则对比了三位导演对同一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了跨文化和跨媒介的创造性研究。

在电影产业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唐璐璐博士论述了中国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的巩杰博士参照欧美经验,提出了中国艺术院线建设的可能方向。北京大学的张慧喆博士则分析了有声时代初期中国影业的坚守和改变。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金贞恩博士和北京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金宝镜博士都关注了中韩电影交流。

本次论坛不仅发言十分精彩,参会博士以及在场听会的老师、同学讨论更是十分热烈。每一场分论题的讨论时间都显得太短而意犹未尽,针对中国电影走出去、青春电影现状、公路电影等现象及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回答,成为了一次积极热烈的学术碰撞。

最后,《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老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老师和陈旭光老师进行了闭幕致辞。张建勇老师高度评价了参与论坛的各位青年学者,认为本次论坛在所具备的国际视野、议题设计的学术国际宽容度和直面当下中国电影现状的借鉴态度方面均体现了当下电影学术界、业界以及博士生们的关注。李道新老师也在闭幕辞中表示这次讨论在“国际跨越”这一学术视野上有非常大的成就,体现出了博士生论坛的使命感。陈旭光老师在总结中对论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论坛的闭幕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大家以本次论坛为缘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学术和学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届论坛作为北京大学首届国际性的电影学博士论坛,从组织管理、会议规模到会议质量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促进了电影学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圈的建立。论坛通过挖掘富有前瞻性和国际性的议题,依托比较方法本身的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的内在要求,在不同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拓宽了学术视野、锻炼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另据悉,作为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当代电影》杂志将从本次提交的论文中精选若干予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