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电影艺术》杂志社举办十八大重点献礼片《许海峰的枪》学术研讨会。
出席嘉宾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电影艺术》杂志主编、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主任、教授王海洲,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宋法刚副教授等。《许海峰的枪》导演王放放、总制片人王浙滨和执行制片人马丁等与会。陈旭光主任和吴冠平主编共同主持会议。
陈旭光主任在开场致辞中说,虽然中心为不少优秀影片进行过“北大首映”暨学术研讨,但这部电影有两个独特之处。首先,导演王放放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影视)双学位十年前的毕业生,今天他给母校带来了“十年磨一剑”的厚礼。第二,这部影片是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
主创方代表、著名制片人王浙滨女士介绍了影片策划生产的始末和艰辛,对与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饶曙光表示电影独特的真实性和时代性深深感动了他,影片融入了独特的中国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精神成长的时代印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一部民族心灵的成长历史,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和历史哲学气质的电影。
章柏青用“张力”这个词概括了自己的感受,表示影片在情节上不是一个离奇多变的电影,但是许海峰个人命运的“张力”吸引了他。
陈旭光赞许影片通过叙事营造气势,通过人生思考超越体育题材的努力,认为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加入到有中国特色主旋律电影创作中,使得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倾向于青春时尚,这符合主旋律影片的当代诉求。
赵卫防认为影片包含了八零后年轻人对体育题材的独特理解,把体育精神和个人人性的展示结合到一起,人性展示和个人成长勾连起来,主旋律和个人成长对接达到平衡,这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种进步和逐渐走向深度的一种表现。
王海洲认为影片把重大题材运用到个人史的书写,充分体现了家国一体这种中国传统叙事方式,表达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构的理解。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金这个事件本无悬念,但是导演在无悬念的历史史实中开发出新的张力和悬念,体现了他在叙事方面的努力。
吴冠平紧接着重申了王海洲教授关于悬念设置的问题,同时对如何在当下进行影片的现实主义主题创作问题方面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顾春芳认为许海峰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后全部的哲学精神被释放出来。正是这种历程和仪式性的阶段呈现使得影片带有了浓浓的感染力。
宋法刚指出影片最大特色是一种回到人本位的趋势,虽然在后半部分普世价值观提升方面稍显空洞,但是这种驱动力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时代气氛的营造和时代创伤这种敏感区的处理上力度稍弱。
最后,青年导演王放放进行陈述,感谢老师专家的点评,阐述了自己拍摄影片的体悟。他表示由于理科背景出身,他的拍摄过程更接近于计算,由于条件限制,影片整体来讲是求稳,希望用朴实的方式表现主题,力图使影片自然感人。在表现人性的多面性问题上把所有力量聚焦在人物身上,许海峰本身是个非常内在的人,因此影片需要“去性格化”,不是像西方人物传记片那样拍摄人性复杂与怪异,而是重点突出许海峰的个人性格特质等。
《许海峰的枪》是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摄制的奥运体育励志片,并由国家广电总局选为十八大重点献礼片。此次研讨会也是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大首映”品牌活动之一。(李国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