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蒋公的面子》在北京大学上演所引发的热潮尚未退去,2013年5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大剧社联合主办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学术研讨暨主创与北大师生对话会”在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
此次活动秉承自由交流、兼容并包的宗旨,力图推动北大校园戏剧的创作。《蒋公的面子》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教授与北大师生见面交流,并就《蒋公的面子》创作过程及中国校园戏剧的现状与发展等话题与北大师生展开对话。活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施旭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彭锋教授、影视戏剧系顾春芳副教授,北大剧社副社长奚牧阳及三十余位北大同学参加了讨论。
话剧《蒋公的面子》是国内近年具有锐气的优秀原创戏剧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剧的创作完全发端于一次普通的课堂习作,剧作者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三年级学生。该剧至今已在全国巡演超过六十场,在社会上掀起观看和争议的热潮。
施旭升着重讨论了《蒋公的面子》中知识分子和喜剧两大问题,他认为知识分子是这部戏的主题,喜剧是其品格。提出应该在校园戏剧维度和中国喜剧传统这两大坐标上来分析。这部戏是对知识分子品格与命运的思考,它借用自嘲的方法和喜剧的类型抒发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其有品位的、睿智的“笑”拉升了当代中国喜剧的格调。
彭锋从戏剧创作和观看效果的角度对该剧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他认为文革戏段落偏于概念化,人物和时空处理同回忆段落相比过于粗糙,结尾有点仓促,同前面精彩激烈的部分相比不够强悍。他还对部分涉及的史实提出了商榷。
顾春芳认为《蒋公的面子》是形成了文化事件的戏剧,而这深层意义是点起了人们心中对戏剧的爱与火。戏好看,导演做了大量的研究,演员朴实,保留了校园喜剧的本色,但语言与叙事结构有些不平衡。该剧能促使每一个知识分子进行哲理性反思。她还讲述了自己近期对于繁荣北大校园戏剧的思考和实践,她认为校园戏剧或者综合性大学的戏剧教育应该在人文传统深厚的基础上做它应该做的事情。
陈旭光认为这部戏有丰富的对话性,包括两个时空之间、三种类型知识分子之间、台上和台下之间的对话。三个人物即三类知识分子精神化身的造型设计很独特,虽然有些符号化,但这种方式在紧凑、限定性的时空中是简洁有效的。但话剧在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人物关系的合理性等方面尚有打磨的空间。
学生代表奚牧阳说这部戏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都非常顺畅,让观众没有戒备地入戏,回到那个时代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这激起了我们对戏剧最原始的爱和欣喜。好戏经琢磨 ,越琢磨越神秘,《蒋公的面子》就是这样一部戏。不足之处在于文字化倾向重,主干的、场面的东西弱,结尾有些弱。
到场的北大同学也积极向导演发问,场面热烈。
研究生李雨谏认为,这部戏塑造了三种知识分子形象。一种是传统入世的,与蒋政府亲近的;一种是理想型的,兼有闲情逸致与学问追求,面对正事回避的;一种是典型的、以学术为主、具有担当精神的传统知识分子。这三种形象的呈现充分利用了舞台美术造型––如三个人的服装造型的功能。
陈旭光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发展校园戏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蒋公的面子》对校园戏剧有重要的启发与推动,此次研讨会的讨论成果对今后北大校园戏剧的发展肯定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李国馨、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