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敦煌实践教学活动顺利结束

时间:2018-07-10 阅读次数:

2018年7月1日至7月4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在院长王一川教授、副院长陈旭光教授、李松教授和高译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敦煌莫高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受到北京大学教务部的大力支持,旨在贯彻让大学生“懂中国、懂世界、懂自己、懂社会”的教育理念,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观察大千世界广阔天地,了解民风民情社会人生,尤其是通过亲身接触丰富的艺术遗产,深入学习和研究艺术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度重视,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工作,力求本次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活动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下取得圆满成功,是艺术学院本科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的补充,在艺术学院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上迈出重要一步。

6月26日出发前,王一川院长与陈旭光副院长组织学生进行行前动员会,对此次外出实践教学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特别请李松教授就敦煌的基本情况和莫高窟石窟艺术中的重要洞窟开展了一次学术讲座。同学们认真聆听,热情高涨,精心准备,为本次学习之旅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7月1日上午十时许,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顺利抵达敦煌。前往宾馆的路上,四处可见的飞天雕塑和以敦煌文化命名的店铺等传递出了浓厚的敦煌文化氛围。这一中国西北大门,异质文化的交融地和浩瀚大沙漠中的奇迹,正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

 

 

大家在短暂休整后,就马不停蹄前往敦煌市博物馆参观。李松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全程的讲解。敦煌市博物馆以时间为顺序陈列了敦煌地区自史前至清朝的开发、变迁历史,特别是有重点地复制了以唐代所建第45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便于参观者获得初步了解。

 

 

晚餐过后,四位老师召集同学们开会。陈旭光老师明确了同学们的分组安排,对三个不同专业同学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宗旨和设想,结合不同专业同学的专业特点布置各有侧重的分工作业,并作了细致的安排:艺术史论专业同学需要进行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初步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需要结合对敦煌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提出自己创意设计方案;戏剧影视专业的同学,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敦煌文化艺术元素进行编剧创作,并合作制作纪录短片。同学们逐一发言,讲述了自己参与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初心,提出了自己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期待,实际上很多同学行前就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而一些敏锐的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也已经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并展开了思考研究。老师们对同学们寄予了极高的期待。王一川院长最后总结,希望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第一要有目标,目标的高度决定了收获的大小;第二要有体验的心境,感受到此次学习和活动中的愉快;第三要有开放的态度,多与同行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做到这三点同学们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视野和眼界也能相应打开。

 

 

7月2号和3号是本次教学考察活动的重点,同学们在敦煌研究院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莫高窟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在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观看了介绍敦煌石窟历史和特色窟的短片后,同学们内心的好奇和探索欲被进一步激起。7月的戈壁滩阳光是热烈的,阳光打在砂砾岩上,泛出金色的光泽,不禁让人想到公元366年的传说:乐僔和尚见三危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尔后开启了敦煌石窟千余年的开凿历史。

 

 

此次参观学习,同学们被安排按洞窟开凿时间先后顺序去参观,由此通过接触各个朝代的精品洞窟,感受敦煌最灿烂的艺术文化。每次在专业讲解员讲解后,李松老师都要进一步结合他深厚的敦煌学学术功底,结合壁画的各个细节为大家做进一步深入讲解。首先参观的是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西魏时期的第249窟的绚烂的飞天强烈的给予了同学们震撼的美学体验。西魏时期的第285窟是一特窟,艺术水平高、保存度良好,窟内飞天灵动,人物鲜活,让同学们流连忘返。随后同学们参观了隋朝的第427窟、第407窟以及第420窟。420窟内的各式纹样让大家不禁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和技法之高超,尤其是藻井内的三兔纹样已成为经典。唐代的第220窟和217窟等窟,则再次将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第220窟内相对的东西方净土世界与名闻遐迩的维摩诘经变画,尤其是有阎立本《历代帝王图》风格的唐代帝王像开启了大唐的开阔气象。第217窟内的观无量寿经变画震撼了同学们的视觉,将唐代的建筑艺术展现得惟妙惟肖。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第96窟、第148窟、45窟、第55窟等洞窟。

 

 

这一时间跨度长达千年的参观,使同学们经历一次艺术上的高峰体验。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观察仔细,结合自已已有的专业知识认真思考,积极向老师们提出问题。长时间的站立与观看是辛苦的,但大家沉浸在生动的石窟艺术世界体验中,仿佛忘记了疲惫。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和老师的步伐,在崖壁上来回穿梭,仿佛穿越着时光,每一次踏入洞窟仿佛都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和世界。

同学们通过实地的观看,获得了同课堂教学和文献阅读不一样的实地观看塑像、壁画的视角,幽暗的洞窟内,讲解员和李松老师的手电不仅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明灯,也点亮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打开了新的研究世界。

在两天辛苦的参观过后,老师和同学们抓紧宝贵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评点与总结。艺术史论专业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考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接下来的学术写作做准备;戏剧影视文学方向的同学将这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都记录下来,为他们制作纪录片而准备;文化产业方向的同学一方面感受着石窟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思考着如何创新性地将石窟艺术元素运用到文化产业的开发中。

 

 

各位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想法和思考进行了点评,陈旭光老师还分享了他写的诗歌《飞天》,表达了敦煌给予他的强烈震撼。

最后,院长王一川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他提到,在这次参访教学过程中展现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去往艺术现场的强烈渴望;同学们都有专业的眼光,各个专业的同学展现了不同的专业意识和特色;同时同学们拥有思考的激情,展现了北大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用思想感受一切,在专业的眼光中渗透思想、思考人生;辛苦的参观也展现了同学们的出色的耐力;各位老师不辞辛苦,表现了专业高度和对同学们的谆谆教诲。此次参访活动还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实践了师生“从游”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师生间更好的互动沟通,达到了圆满的实践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