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28日,由中国电影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2中国(北京)电影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很多专家对最近引起诸多风波的《白鹿原》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电影《白鹿原》,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邢建毅说中国电影博物馆曾做过观众的问卷调查和影评人观影座谈评论,从最后反映出来的数据结果来看,观众对这部影片平均打分大约是7分左右(满分是10分),而对于原著的打分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接近9分。他认为观众对影片和小说的认知、评价有着比较大的反差,影片所呈现文化力和影响力,远远不如原著。他认为原因可能包括创作者的思想力、表达力、对电影技法运用等等。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汉文则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影片的票房失利。他指出《白鹿原》小说1993年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当时看的心情和20年以后再来看这部影片,随着现代信息越来越多,大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可能导致影片在接受当中引起我们观众的一种不满意。
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张阿利对《白鹿原》的创作过程有所参与,他认为现在影院放映的这个两小时半的版本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没能很好的把握文学原著的精神风貌,第二,在电影本体的语言表达上没能做的很到位,第三,商业票房上也不是很高。但是他特别指出,尽管有问题,但是有一点应该值得肯定,这是一部认真对待文化问题的电影,是一部追求文化力的电影,至于它有没有追求到,那是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原因,但是它的确是回过头来反观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暴露的问题恰恰应该引起我们的恶反思:文化力怎么去体现?影响力怎么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