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展开第三期沙龙活动--《力透纸背、人生与时代––电影<黄金时代>的出发与到达》。沙龙聚焦当下热议的影片《黄金时代》。
此次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金慧妍主讲,《中国广播影视》主编江耀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戴清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藩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应邀到场点评并参与讨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网络评论平台《非一流评论》等现场报道。
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并监制,汤唯、冯绍峰等演员主演,讲述女作家萧红传奇一生的电影《黄金时代》于今年十月一日上映。从它所聚焦的原型人物与历史、电影叙事手法到它的票房遭遇、项目运作“实验”都成为掀起电影业内业外“百家争鸣”讨论的焦点。
本次主讲人金慧妍自始至终都在参与《黄金时代》的宣发营销工作,并监制《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她结合自己的个体感悟与工作体会,通过历史层面、电影文本层面与宣发项目层面这三个主题展开其对影片的解读。她认为,历史层面的问题就是原形人物跟她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她身边的作家群。对于中心人物萧红来说,人们往往并不了解,因此在观影中存在对于人物、事件等方面的认知含糊,比如萧红最初的逃婚,源于她希望能够周围人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能够写作的环境,于是当时选择了逃婚,这样的人物行动逻辑贯穿在她的一生中,因此,我们看到,为了写作,她可以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过着非常漂泊的人生。关于影片的文本层面,她以历史观为切入点,重点阐释编剧李樯对于影片历史观的选择与体现,比如影片中出现的鲁迅形象,历史想象中的鲁迅可能是激进的、批评的、充满战斗精神,但是影片却通过“日常性”这一方式,将历史文本中的鲁迅还原成生活语境中的鲁迅,于是,这样的扮演能够为观众提供同一个事物、人物的不同纬度的观看经验,制造出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既真实又虚假、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关系。另外,她也提到人们用“离间”这一术语来定位影片的问题。在她看来,影片中的间离并不是传统布莱希特中的间离手法,而是一种解构之后再建构的自我叙述的“间离”效果,与其说是对于观众的间离,不如说是关于历史与时代的一种间离。最后,她介绍了影片的宣发行销流程,从文艺沙龙座谈、到纪录片放映、影片的摄影展映等等环节。
陈旭光教授、戴清教授、刘藩研究员、江耀进主编,以及访问学者刘强、陈华、唐宏副教授,博士后宋法刚副教授、博士后李九如、博士生刘胜眉、张隽隽、车琳、郝哲等纷纷就当代影院市场、萧红人物价值、影片文本处理、影片营销策略等方面对于报告作出自己的发言,尤其对《黄金时代》创作始末和电影文本、项目运作“实验”、对当代中国电影生态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者既肯定《黄金时代》的勇敢尝试与时代警醒意义,又针对影片主创过分崇拜萧红、营销定位游移不定、上映档期选择不当等问题提出批评。
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由著名评论家、中文系谢冕教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创办,致力于对当下文艺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发言、研讨。其作为文艺批评实践意味着求实创新、平等自由的批评信念,意味着勇于开风气之先的北大精神,意味着将当下的文艺现象与深度的理论思考相结合的学术勇气,意味着北大青年学子的历练与担当。
据悉,“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已经举办了三期,往后仍将定期举办。研讨成果将陆续刊载于《中国作家》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