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第十五期)在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会议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影界知名刊物《当代电影》杂志合办,同时也是艺术学院艺术季学术系列活动之一。
“电影学博士论坛”从2005年创办至今已渐成规模,形成了比较严谨、正式的学术会议模式。每年举办两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影视学院轮流承办。轮值院校发起一个讨论议题,参与论坛发言人和讨论人均为电影学博士生,电影学专家和老师参与点评。
第十五期博士论坛系首次走入北大,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的17位博士研究生的16篇论文入选论坛。北大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生车琳、刘胜眉、杨聪雷、胡云等入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张建勇,《当代电影》编审张文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参加了论坛。
电影学博士论坛进入北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大是我国在人文学研究教育方面领先的最高学府,北大举办电影学博士论坛使论坛在学术上影响上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既是一个新突破,也体现了电影学教育和研究在我国越来越繁荣,后继人才雄厚,和目前中国电影发展态势相一致。
本次论坛的议题是“电影研究与批评的方法论:历史、现状、前景”。电影研究与电影批评,是电影学的重要组成,发挥着总结电影历史、剖析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作用。当下,电影产业的“百亿”时代早已来临,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变化,曾经数度辉煌的中国电影批评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和“集体失语”的困境:精英知识分子学院式的批评“向内转”,与创作实践和大众视野渐行渐远;与此相对的是,网络批评、媒体批评迅速膨胀,以众声喧哗之势占据了批评话语的主流。本次论坛重新审视电影批评的历史现状,聚焦电影批评方法,致力于电影学科建设,在当下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当前电影产业及其市场格局下显得极为必要。
论坛议题分为三组,分别从“中国电影批评的方法––历史、现状、生产与传播”、“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国电影批评前景:与产业、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
第一组从对电影批评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多层次的辨析。沈维琼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的电影批评特征的主流化倾向、辐射性的批评走向;邓文河论述知识分子在电影批评史上的角色嬗变和身份转换,郭学军评述《武训传》的批评史,车琳从张艺谋电影批评的不同场域特征、杨聪雷从《风声》中的政治进行个案论述,提出了张艺谋电影的明星批评、商业电影中的新主流逻辑等全新的研究空间。
第二组以电影史的研究方法为切入,从史学构建、分期研究和理论显现不同角度展开了严谨的论述。刘胜眉从《申报》研究入手,指出了作为共时性整体的公众影评的重要性;黄鹏和彭流萤着眼史学研究的格局构建与方法新论;张颖以文本协商的研究方法重读三十年代女性情节剧,齐伟以“华语电影”的概念旅行和理论显现为主题,视野融通东西。
第三组论述新媒体下的电影批评新特征、产业批评的公共角度,并从网络时代的批评形式转换、当代电影批评的困境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微批评、产业批评的影响力欠缺等全新问题。
论题引发了在场同学的热烈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探讨和对话氛围。陈旭光、李道新和王一川教授分别就三个分论题进行了点评,在指出各篇论文的特点同时,也对进一步的论述完善和新的论述空间给出了建议,使得参会同学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获得了学术上的指点迷津和眼界开拓。
本次论坛既承袭了往届电影学博士论坛的风格,也突出了北京大学的特色,犀利的讨论与精彩的对话屡现锋芒,为中国电影批评研究方向的博士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兵场。
在论坛总结阶段,《当代电影》杂志审编张文燕女士认为本届论坛堪称十五届论坛史上最为详细、最为精彩、最有建设性的论坛。张建勇社长在总结陈辞中表示本届论坛非常成功,同学们的论文和阐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创见,本届论坛的学术成果将对电影理论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最后,王一川院长寄语本次论坛增进了友谊、增进了各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信心。他希望大家能在各自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发扬本届论坛的精神,为中国电影学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车琳 李国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