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在中心会议室举办主题为“海外华语电影研究––历史阐述与热点探讨”学术讲座,著名海外电影研究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比较文学系鲁晓鹏教授(Sheldon Lu)应邀主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鲁晓鹏教授就海外中国(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现状、话题、研究热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讲座, 并与艺术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鲁晓鹏教授做精彩报告
鲁晓鹏教授1979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匹兹堡大学任教多年,2002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他曾创办该校电影系,并任首任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电影、后社会主义电影、跨国华语电影、中国现代文学与视觉文化、中国传统叙事学、文化理论、全球化研究、东西方比较诗学等,出版了《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家、性别》、《华语电影:编史、诗学、政治》、《中国,跨国视觉性与全球后现代性》、《中国现代性与全球生命政治》、《从历史到虚构:中国叙事诗学》、《文化 镜像 诗学》等中英文论著、编著多部。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会长、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东亚语言文学部理事,为在美国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和电影研究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05年获美国“选择”(Choice)机构的杰出学术著作奖。
讲座中,作为“华语电影”术语的提出者之一,鲁晓鹏教授介绍了“华语电影”的名称逐渐在海内外广泛使用的过程,从“New Chinese Cinema”,到“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最终“Chinese Language Cinema”获得了海内外学者的运用。华语电影研究在欧美演变,也经历了最初的零碎化转向目前的主流化、体系化、百科全书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鲁晓鹏教授提出了四个华语电影研究模式:民族电影模式、跨国电影模式、华语电影模式、华语语系电影模式,并分别阐述了不同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在交流环节,鲁晓鹏教授与同学们就中外电影研究方法、电影产业与电影研究的互动、以及中国电影在美国的接受状况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传播学院陆绍阳教授也参加了讲座与座谈,并就华语电影史研究的产业视角、世界电影课程的讲授等问题与鲁晓鹏交换了意见。
与会嘉宾合影
海外华语电影研究是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重要构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曾主办“2011’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并于2012年出版了会议学术论文集《华语电影:新媒介 新语言 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此次讲座进一步为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拓展了电影研究的领域和视野,为他们了解最新的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现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