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举办了以《粉丝经济·青年文化·电影本体——关于综艺电影的深度思考》为题的第十期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强博士主讲。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刘俊博士,《中国广播影视》总经理江耀进及记者钱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顾亚奇,艺术学院教务员、访问学者主管老师胡玉敏及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等共三十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就综艺电影的艺术特征、本质属性、粉丝经济、市场营销、票房表现、跨媒体融合、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和其对于持续快速发展当中的中国电影产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
刘强博士在归纳和区分了综艺电影的含义和类型后,结合大量的例证和具体分析,将综艺电影的艺术特征归纳为: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故事片式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表达、竞赛节目的欲望客体设置和淘汰方式。在全面归纳总结了综艺电影的艺术特征后,刘强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综艺电影票房高的深层原因,认为综艺电影主打粉丝群体,重点消费粉丝的购买能力的这一营销策略是极其成功的,是典型的粉丝经济的产物,并由此阐发了粉丝经济的意义:粉丝意味着力量,意味着经济价值,同时粉丝经济有效区分客户和用户,并差异化地对这两个群体服务,从而有利于电影创作的针对性,促进电影发展。
刘强博士在研讨中指出,与其讨论综艺电影有无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不如接受现实,放眼未来,探讨下综艺电影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由此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认为综艺电影在电视后产品开发、电影营销、粉丝经济、跨媒体融合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国产电影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同时他也毫不讳饰综艺电影在创新创意方面的不足、情节单薄、悬念缺乏、主题先行或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综艺电影主创应摒弃浮躁功利的创作心态、潜心创作不断提高作品自身艺术质量,同时要以开放多元包容心态接纳电影的新类型、新样式,吁求新的审美和评判标准的建立,做好电影宣传营销工作,多管齐下,定能迎来综艺电影美好未来。
围绕这一话题,与会专家、学者嘉宾各抒已见,展开热烈讨论。
陈旭光教授援引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认识综艺电影的本质,认为综艺电影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他将综艺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欧洲艺术电影相比较后指出综艺电影的美学特征:粗鄙的、非陌生化、还原真实。认为综艺电影是“艺术发展史的一个返璞归真,或者回到电影的原始的开头——游戏化、杂耍化。”其次陈旭光教授还借助“心物一元论”理论来探讨综艺电影的实质,指出“这类电影他把形式那一面抹去了,尽量让我们感觉不到他的形式,‘心’的那一部分也给它抹去了,不让我有太多的情感,凸现了‘物’的成分,凸现了生活本身、事件本身,所以里面虚构、戏剧性,那种来来往往情感表达都没有了。”从而切中肯綮的指出综艺电影“这是一种媒介融合时代的物质主义的趋向,或者一种物化的趋向。”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现代传播》编辑刘俊博士则从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大角度对综艺电影提出了他独到、深刻而新颖的观点。刘俊认为,媒介融合时代,艺术呈现出艺术品类大兼容,大汇流、大汇聚的状态,综艺电影正是兼具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多种类型于一身,由此应该拓展艺术学研究的思路、方法,把传媒艺术诸多的艺术形式看作一个整体的艺术族群,思考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个艺术族群的属性与特征、价值与功能、规律与逻辑。
刘俊从传播学理论视野认为综艺电影在创作生产与传播接受两方面的断裂和脱节,且没有相互之间的呼应和反馈,才造成了票房和口碑上的两极化。从自由开放的视角来说,综艺电影和当下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个人需求结构都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且她具备了的类型电影生产投资定式化、意识形态融合化、接受效果预期化这三个基本的特征。即便从电影本体来看,综艺电影也有电影的材质属性、广义的叙事结构、强调接受效果、具备文化价值等特点。刘俊认为综艺电影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但需要有一种严格的眼光来规约综艺电影,切实思考如何把电视综艺节目积累起来强大的娱乐的力量,转换成为一种电影的精神高度和精神的反思,怎么把综艺电影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转换为优质电影艺术的魅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顾亚奇从艺术的功能角度入手,指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模板、教化价值丧失,只剩下展示和娱乐价值。在这一文化语境下,综艺电影本身不会承载我们想象的那种把电影作为一种很崇高很神圣一种文本的诉求。同时他从渠道和技术角度分析了综艺电影其实是媒介融合的经典案例。先从本质上界定了综艺电影的特性。再次,顾亚奇从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态势、粉丝经济、观影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综艺电影勃兴的深层原因,并从编剧、价值诉求、电影时空的角度阐述了综艺电影的美学特征,同时对综艺电影做了评价和期许。指出其艺术创新不足,但其营销模式、传播策略却有突破和贡献,同时应以大胸怀、大情怀鼓励和呵护综艺电影的成长发展,唯此中国的电影市场才能取得真正的健康、良性、快速的增长。
相较之下《中国广播影视》总经理江耀进对综艺电影的态度与观点更为审慎和严谨。对“综艺电影”命名、本质都持怀疑态度,认为综艺电影不过是“做一个电视节目的衍生产品,或者它也是一个产业链条的产品,一不小心做成现在叫做综艺电影。”“实际上就把这个电视节目放到电影院里面播放。”所以,不能称其为电影。他援引西方美术发展历程,指出综艺电影发展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产物,其未来走向不甚明朗乐观。江总经理在肯定综艺电影作为电视产业链条的互动延伸值得借鉴的同时,提出“电视节目怎么变成电影?怎么能够赢得更多的市场,而且在艺术上面,怎么能够更进一步?”都是影视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此外,《中国广播影视》编辑钱力、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张敏、汪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李雨谏也分别就综艺电影的本质、美学特征、营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在北京大学社科部的支持下,自2014年9月重启以来已经举办了十期。新学期将围绕”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新变、“韩国电影的魅力”、“中国电影的价值观”、“电影与青年文化”、“电影与宗教文化”等话题继续进行讨论。研讨成果已陆续刊载于《中国作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创作与评论》、《现代传播》等杂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