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经济分析 理性的价值审视
10月28日下午,2012中国(北京)电影年会举行圆桌研讨之“电影产业影响力的构成与提升途径”主题论坛,研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主持,出席的嘉宾有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张阿利,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邢建毅,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汉文,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司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副研究员刘藩,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红岩,国家广电总局《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影视传播教研室主任、讲师陈刚。
与会嘉宾围绕“电影产业影响力”从各个角度展开富有创见的发言,从经济学、文化学等角度对电影影响力的构成元素和提升途径进行了富有创新的阐释。
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张阿利结合电影《白鹿原》做了“中国电影如何构建核心文化力与影响力”的报告。张阿利教授参与了电影《白鹿原》的创作过程,认为该片喜忧参半,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在发言中指出,要借鉴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成果来实现对文化力、影响力的正确认知;同时,文化力有负能量与正能量之分,中国大片十年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共存的局面,“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能量,更要注意避免文化的负能量。”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邢建毅在《电影影响力和文化力的评价问题》的发言中首先从理论上对本次论坛的核心“文化力”“影响力”做了辨析和厘清,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接着用26部电影的市场问卷结果得出票房不等于文化力、文化力不等于影响力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票房和影响力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指出“电影最核心的是一定不能忘了观众,要以观众为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汉文在《2012:中国电影新挑战与应对策略》的发言中认为2012年是特殊的年份,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重点分析了在行业组织的管理和营销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强调当务之急是应该健全中国电影法律法规,用法治手段来规范电影市场。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司若从经济学角度来审视经纪业的明星培养机制和培养策略,在《经纪业的明星生意经》的发言中指出产业化的十年是经纪业从“保姆型”向智能型、专业化迈进的过程,并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分析明星的包装,提出“定型与转型––明星效用的延展”、明星的差异化定位等观点,认为我国经纪业的发展前景是纵向整合与横向拓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副研究员刘藩以“产业链的全球化与内容的普世化、高地化”为核心来审视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电影走出去的渠道是“产业链的全球化”,内容是“价值观的普世化”,中国电影还应该占领道德的高地、美学的高地、技术的高地和思想的高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红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节对中国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做了题为“国际电影节的时空组织及其影响机制”的发言,以中国国际电影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例,逐层递进的阐述了三个观点、三种策略: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实现时间空间的战略整合、建设多重价值互动共生的生态系统。
国家广电总局《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做了《院线制十年与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的发言,以详细可靠的数据和政策文件回顾了中国院线由“翻牌”的院线公司到“四个统一”的现代院线公司的改变,实现了“国有民营影院和院线的整合”。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我们对院线理解逐步成熟的过程,而电影院和观影人次的增加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牢固的基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影视传播教研室主任、讲师陈刚《电影院线品牌的建构与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的提升》的发言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电影市场的分析,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三个方面分析电影院线的问题,得出市场集中度比较低、产品差别化不大、资金进入比较容易但退出损失比较大的结论,不利于当前院线的发展,而解决之道是对院线进行品牌经营,增大影片票房和影院非票房收入的差异性。(整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宋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