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首页 学生园地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艺术学院“新生适应课”——“大学阶段的学术写作训练”主题讲座顺利举办

时间:2021-12-10 阅读次数:

为帮助新生和低年级同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指导学术开展相关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12月3日下午,艺术学院“大学阶段的学术写作训练”主题讲座在理科五号楼438室成功举行。作为艺术学院“新生适应课”第三讲,此次讲座邀请了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董丽慧老师,为在座同学分享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的写作。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学生兼职辅导员周若菲、颜丽,2020级、2021级全体本科生参加活动,讲座由党委副书记王蓓主持。

王蓓老师首先介绍了开展学术写作指导讲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生适应课是学院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的保留项目,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学术写作对于本科生来说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本次新生适应课开始之前,学院通过师生座谈了解到低年级同学对于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的需求,学院征求了多位老师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教学方案,邀请了具有中美双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董丽慧助理教授,提前收集同学们论文形式的作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改与总结,再举行主题讲座来较为集中地指出一般性问题,再对每位同学给出有针对性的个体性意见。希望同学们从董老师的讲授中能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升,也希望大家能在讲座过程中勤记录多思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学术经验。

董丽慧老师以“何为学术论文写作”为切入口开始了本场讲座。她谈道,要理解何为学术,需要先理解何为大学,何为太学;从高中到大学,是量变到质变,对这种变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开展学术训练和学术研究,并从可能经历的思维转换、什么是学术写作、如何进行学术写作训练三个维度展开形象生动的讲述。

董丽慧老师以“鸭兔图”为例强调学术研究的不同可能性,要从确定性转换到不确定性,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研究没有统一答案的东西,探索其深层原因;要从解题思维转换到命题思维,解题思维呈现寻找答案的过程,命题思维展现论据的过程,论述为结论服务,故要培养逆向和思辨性思维能力;要从个人成绩转换到集体成就,集体探索的过程是从个人到地域再到国家,作为北大学生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知识和真理的高度,写出普适的语言,真正做到从自我表达到集体叙述的思维转换。

随后,就学术写作的内涵,董丽慧老师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文学创作,理解学术写作就要理解为何写(why)、如何写(how)、给谁写(who)。思考为何写,不同于文学创作的有感而发,学术写作更具针对性,要带着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基于自我思考开展写作;思考如何写,让学术写作更有“科学性”,在学术写作中挖掘史料价值和逻辑思辨价值;思考给谁写,让学术写作更有“学科性”,提高写作的科研价值和原创价值,便于其他学者的深入与推进。

最后,进入到如何进行学术写作训练,董丽慧老师觉得最重要的是明确选题,选择题目是开展研究和写作的重中之重,要学会聚焦性的“以小见大”,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聚焦个案写作,同时选题需要有当代视角,理清其中的思路并进行科学引用。其次是写作结构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详略得当、清晰明了,入题需开门见山,主体需逻辑递进并以论据和关键词有机串联,而非罗列知识点,结论需有总结有升华,在重点提取全文创新点的基础上稍作升华。接着是写作格式需要具有学科性,引注需有格式规范,体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摘要需交代文章内容、本质和结论,关键词需提取代表性内容。

在每个维度的讲述中,董丽慧老师以提前搜集和批改的同学们的论文式作业举例,旨在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学术论文写作方式的掌握,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和节奏。此外,董丽慧老师也特别强调了秉持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提高守则意识的必要性。

讲座最后,辅导员颜丽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首先对董丽慧老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专业有干货的讲座内容的输出表示感谢,并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次讲座中有关学术研究和学术训练的观点作为学术道路上的精神之钙,不断激励自己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方法开展和推进研究。

“新生适应课”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是在以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新生适应性课程,贴近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与心理诉求,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术论文指导等方面提供多元辅助,今后艺术学院还将继续开展系列相关课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