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5年5月29日晚,北京大学校园艺术长廊成果分享会暨第一届艺术家画燕园展览闭幕式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关海庭,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李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副院长彭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段凌宇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以及数十位青年艺术家出席了活动。活动由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唐金楠主持。
北京大学校园艺术长廊从2012年开始筹办,由教务长办公室与艺术学院共同发起,邀请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担任总策划。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在教学空间进行展览,利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的创意和策划,让学生们能够在不经意间接触真正的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此前已经成功举办过“表现的力量”、”大美青海展”、“理教校友展”、“极地摄影展”等多次专题展览,获得校内师生和业界艺术家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2013年的“燕园印象”主题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担任策展人,和以往不同,这一次选取了更加亲近师生和校园的主题,邀请了20多位中国当代油画界实力画家在北京大学校园进行为期两周的写生创作,让艺术家近距离观察北大校园,用多元而独特的视角探索燕园,展现姿态各异的燕园印象。艺术家们在一个多月内的时间里创作出64幅作品放在教学楼进行展览,反响强烈,尤其是4×6米的巨幅画作《天下未名》受到师生的好评。该作品以独特而巧妙的视角俯瞰校园,展现了北大校园恢弘的气势,同时也表现了百年燕园学子宁静而高远精神追求。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老师首先发言。她表示,北京大学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和美育,学校近年来也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加强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这也是北大百年艺术教育传统的延续。关海庭副教务长回顾了北大校园艺术长廊开办以来的几次重要展览,充分肯定了这种校园艺术教育新型式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以“教学与艺术的场域交融”为题做了发言,他谈到,“蔡元培校长以来的北大,就是要让教学场同艺术场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服务于师生的大学‘从游’事业、推进大学生美育的养成。”策展人彭锋表示,作为一个策展人和做艺术批评的学者,首先展览必须是真迹,但在教室这样的公共空间里做展览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作品安保、灯管布置,如何与观众发生关系等。通过这几次的展览实践收获了很多的经验,也是新的尝试。
北大校园艺术长廊通过改造教学公共空间的创意也在慢慢推倒美术馆的与公众之间的围墙。中国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对此深有感触,“北大是一个学术的阵地,艺术家把作品拿到学术精英的空间里面,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这里的作品很多带有实验性,实验性和学术性连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审美总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认知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审美的过程。”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也从美术馆的现况中谈到,“我们总是羡慕海外常青藤大学校友愿意捐赠很多学校艺术领域的事业,例如大学美术馆,我作为美术馆馆长每天和社会各种捐赠打交道,但这些捐赠人为国内大学的艺术教育捐款兴趣是不大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样的空间。北大校园艺术长廊做到了很好的开拓,无论学生来自哪个专业,在他读书的时候都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我相信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展览会让他们进一步的了解艺术,理解艺术,尊重艺术。未来无论他们走向了社会的哪个岗位,我相信他们在他们的心里都有艺术的种子,能为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北大校园艺术长廊还发布了首款手机APP。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段凌宇的带领下,为“北大校园艺术长廊”开发了一款手机APP,团队历时一年完成开发并且测试完成,现在已经在成功在苹果商店上线。这款APP的创新点基于视觉搜索技术以图搜图,通过直接扫描艺术品即可搜索到艺术家的信息、创作的背景和故事,以及延伸阅读,同时还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画儿,观看过往的展览,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线上美术馆。
主办方表示,早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北大一直以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兼容并包著称,在艺术方面,也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传统,积极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进行多元化尝试,培养新型的艺术和美育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意能力。北大校园艺术长廊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让师生们能够在不经意间欣赏到艺术作品,感受公共空间带来的流动的艺术美,也是一个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成功的创新实践。
。
叶静漪副书记发言
关海庭副教务长发言
王一川院长发言
彭锋教授发言
张子康副馆长发言
高鹏馆长发言
颁发捐赠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