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首页 学生园地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担纲主创的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狙击手》 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时间:2022-11-05 阅读次数:

    近日,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公示作品名单,其中,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入选图书类优秀作品奖,由陈宇教授担当原著、编剧的《狙击手》入选电影类优秀作品奖。它们与其他入选作品一道,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顾春芳教授与《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用四年的时间为这样一位令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写一本传记非常值得”

    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晚年的口述回忆录,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整理撰稿。全书将樊锦诗的人生经历与敦煌的历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连,将个人的生命史和敦煌的变迁史通过朴实实在的语言讲述出来,呈现出真实的敦煌人的悲欣哀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顾春芳教授是该书籍的撰写人。2014年,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考察莫高窟时,樊锦诗与顾春芳一见如故。樊锦诗称顾春芳“博学多才、能文能诗,学术造诣深厚,天赋悟性很高,治学严谨,才思敏捷,文字透出才气和灵气”,通过接触顾春芳的人和文字,樊锦诗认为她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学者。因此,在长达十天的访谈中,放松地、敞开心扉地将自己的生活描述给她,给予了顾春芳极大的信任和创作自由。

d9b1cc31c938ba8409a55301594aacfb.png

图: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自述:樊锦诗;撰写:顾春芳)

    自此,顾春芳步入一扇通往敦煌的大门,一边领略敦煌“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的壮阔、感受敦煌人执着的坚守,一边思考如何将敦煌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敦煌人的“莫高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顾春芳认为,自己所写的是一个对敦煌学的方方面面有广泛研究并一生践行文物保护事业的学者的心灵史。这本书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樊锦诗在生活上的俭朴、为人处世的修养、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对学术工作的严谨,是她一生学习的榜样。

    在撰写书籍的过程中,顾春芳整理了参观洞窟的笔记,写出了《莫高窟》和《月牙致鸣沙》两首诗,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后来又收入了诗集《四月的沉醉》。为了保证敦煌历史、敦煌艺术、藏经洞文物、壁画保护等内容的准确性,顾春芳查阅了大量敦煌学的论著、画册、文集,包括《敦煌研究》等文献资料。

0aa24fff4990ed58e06938e13c2e631e.jpg


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这是樊锦诗对自己一生坚守敦煌的简单概括,也是顾春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简单诺言。从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不拔和执着追求,也看到北大学者的理想和坚守。对于顾春芳而言,“用四年的时间为这样一位令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写一本传记非常值得。”。写作一本传记,撰写者和被写作的对象之间达成心意相通非常重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北大艺术学院本科生的《剧作法》课堂上,顾春芳也鼓励同学们体验一次人物传记的写作。她希望,同学通过人物传记的写作,来了解一个人、深挖一个领域、看见一隅世界。

陈宇教授与《狙击手》

“写真实的人,说纯粹的故事”

    电影《狙击手》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狙击五班战士在与敌军装备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战胜对手的故事。与全景式的战争片不同,《狙击手》的初衷是以小视角来探讨大问题,通过抗美援朝的具体故事背景来创作一部反映“人”的电影,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来展现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一方面,电影题材细小而精深,小中见大,通过发掘一个狙击班的事迹,见证出志愿者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电影将“成长”的主题贯穿全篇,详细地刻画了军人们的英雄主义的气概、集体主义的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奉献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成长为中国军人的精神气质。

f97c2c58f718d5cbb59c753f47437228.jpg

图:电影《狙击手》海报

    电影《狙击手》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编剧陈宇和张艺谋、张未导演合作的电影。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是“好看”“有力”“感染人”。陈宇希望,这部电影是纯粹的。它就是一群青春热血、有信仰的年轻人,如何在奋斗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人民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通过局部的、高密度的、小团体间的相互狙击来对美军进行集中进攻,这样的历史背景很适合讲一个好的故事,表达中国人的抗争精神。陈宇认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专业素质乃至生命的对抗,达到我方战略目的。青年战士的性格千姿百态,但是为了国家、信念奉献秦春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76d7f8e13fc8313a4d26e3ef43a75ca9.jpg

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宇教授

    为了表现人物真实的情感、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陈宇在创作之初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和事迹、采访了大量的亲历战争的老前辈。他常常思考,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的战争下,富有生命的个体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从而产生怎样的人物经历和行为思想。这也是陈宇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设电影理论课程时常常教给学生的。在陈宇看来,叙事第一、硬核叙事、“人”的主题是他们评判这部电影的标准所在。一个好的电影,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并通过人物关系、性格、立场来驱动叙事,最终将叙事还原在人身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坚守艺术理想,用美的作品陶冶人、用美的人品感染人”

    顾春芳和陈宇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这个身份赋予了他们三重的共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这也是北大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使命和担当。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评选强调参评作品要体现正确导向,坚持质量第一、双效统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确保优中选优,推选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这两部入选的优秀作品除了满足这些要求之外,还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从蔡元培先生传承至今的目标: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追求一种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艺术学院要努力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艺术学研究和教育中心,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价值观的人才。要坚守艺术理想,用美的作品陶冶人、用美的人品感染人;专注艺术创作,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走好立己铸己之路,履行成风化人的社会责任。

统稿 | 李睿康  编辑 | 邓茗予  审核 | 王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