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学术科研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前沿观点 精彩纷呈 跨文化艺术创意、制作与传播论坛 暨国际艺术实验联盟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研讨会 主论坛学术回顾

时间:2023-06-07 阅读次数:


2023年5月27日,“跨文化艺术创意、制作与传播论坛暨国际艺术实验联盟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研讨会”主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际艺术实验联盟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论坛聚焦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艺术创意、制作与传播的前沿问题,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和优秀艺术从业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探讨创新发展和潜在趋势,拓展未来合作与未知领域。观点前沿,精彩纷呈。


主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办


为期一天的主论坛,上午由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艺术实验联盟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一主持。下午由林一和上海戏剧学院前副院长、剧作家、导演孙惠柱教授联合主持。


陈平发表题为“跨文化交流需要文化自信、相互尊重和创新”的主旨报告


北京市文联主席、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在题为“跨文化交流需要文化自信、相互尊重和创新”的主旨报告中,从“跨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意义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强调开展跨文化交流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他回顾了国家大剧院从建院起就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 宗旨,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坚持对世界开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坚持“高品位、高水准的中外高雅艺术”的“三高”标准,打造中外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艺术航母和比肩欧美的世界表演艺术领域“重要一极”,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国内外普遍赞誉。他认为,在跨文化艺术交流中,坚持文化自信是根本,保持平等尊重是前提,坚持创新是关键。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只有坚持文化自信、相互尊重、注重创新,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互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Ellis Jones 发表题为 After the Pandemic —A Return to Sharing的视频报告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院长、国际艺术实验联盟联合主席Ellis Jones教授以After the Pandemic —A Return to Sharing 为主题,首先以自己在疫情期间跨国完成的戏剧教学课程为例,回顾了疫情期间跨文化交往历经的困难,以及这些困难同时促使我们对技术的拥抱。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 15 年前国际艺术实验联盟提出的倡议今天仍在推动国际艺术教育和创新实验项目的发展。他认为,在国际艺术实验联盟的众多项目中,2017 年举办的“伦敦中国喜剧节” 是一个里程碑,指出国际艺术实验联盟的未来走向依然是突破一切艺术形式的跨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全球疫情以及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的紧张,都使得世界各地的教育和艺术在积极分享和创造性交流等方面的愿景变得更强烈。最后,Ellis Jones对联盟和现场的参会人员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愿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愿实验联盟背后的理想得以实现。


彭锋发表题为“通过展览促进交流”的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报告的主题为“通过展览促进交流”,以亲身参与的数次国际展览为例,总结出跨文化艺术交流的心得。2001年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弥漫》不仅受到现场观众的热情参与和围观,更被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艺术中国、凤凰卫视等多家国内媒体和英国《金融时报》、《环球时报》等国际主流国家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赢得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策展人、学术研究者的高度评价,被称赞“引领国际当代艺术的中国转向,开辟中国当代艺术学术性策展的先河”。《相遇丝绸之路: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以西安为起点、罗马为终点,邀请沿线城市艺术家前往参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流动:意中当代艺术交流展》对于促进中方和意方艺术家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以上案例,彭锋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应避免单方面行动和自说自话,积极与当地本土团队进行合作,优化交流的过程和效果。



Cristóbal MarYán发表题为 The creation of ,a symphonic multimedia present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报告


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作曲家 Cristóbal MarYán 发表了题为 The creation of , a symphonic multimedia present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的报告。他简要介绍了《金瓷》的创作背景、寓意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墨建交历史和友谊,从音乐的结构、五声音阶的使用、影响其创作的音乐家三个方面阐释了创作理念。在创作过程中,新冠疫情对现场表演的冲击和限制让他对制作和表演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他通过国际线上音乐平台联合十二个国家的参与者共同了完成此部音乐作品;又基于墨西哥的传统壁画,在墨西哥概念艺术家大卫·鲁博的协助下创作了动态视觉作品,展现了瓷器和塔拉韦拉之间的关系,讲述了墨西哥和中国的历史故事。最后,他展示了作品《金瓷》的视频,悠扬而编排有致的旋律、精美而隽永宜人的画面使观众如痴如醉,赢得了阵阵赞叹和掌声。



王锋发表题为“从‘和而不同’谈跨文化传播”的报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王锋结合电视媒体实务,从“和而不同”谈跨文化传播。王锋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自己与跨文化相关的工作经历,引出主要问题——在跨文化传播中,意识形态差异一直存在,而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内媒体仍与国际主流媒体存在差距,但也不断做出努力。王锋以《新疆反恐:纪实》系列纪录片为例,说明媒体的发声对于海外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随后,王锋又以《环球综艺秀》节目和自己所接触到的外国友人为切口,向大家讲述了知华友华人士为中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并认为跨文化传播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Dan Wolman 发表题为 The Danger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the Ways to Balance的报告


以色列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Dan Wolman发表了The Danger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the Ways to Balance 的报告。Dan Wolman导演首先讲述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经历,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在自己过往创作的电影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接着,他回忆了与林一教授和国际艺术实验联盟的首次合作,讲述了自己从最初对中国戏曲的一无所知,到在《杨门女将》中寻得共鸣并最终创作出新剧本和电影作品的历程。最后,Dan Wolman概括和分析了文化语境转化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认为应在跨文化交流尽量平衡或规避。



Francois Colbert 做上午报告的学术总结

孙惠柱做上午报告的学术总结

上午的演讲报告结束后,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Francois Colbert 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前副院长、剧作家、导演孙惠柱教授分别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的视角和艺术“跨文化”的难点等角度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总结。Colbert强调了国际市场的艺术营销对于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孙惠柱强调了艺术跨文化传播要重视中西方关于这一命题本身的差异性,并以戏剧为例加以阐释。


Francois Colbert 发表题为Main Streams of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he Arts over the Last 40 Years的报告


接着,在下午的论坛中,首先由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 Francois Colbert 教授发表题为 Main Streams of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he Arts over the Last 40 Years 的报告。他强调了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这一领域中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文献,研究前景非常可期。Colbert院士从艺术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和艺术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过去四十年中的研究主流进行了梳理,并对在研究中应用的方法论和得出的最终结果进行了回溯,以其对跨文化艺术传播提出营销学的系统方案。


孙惠柱发表题为“跨文化戏剧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报告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孙惠柱发表了题为跨文化戏剧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报告。他认为跨文化戏剧不应只用精美独特的戏曲形式来讲外国故事,更要注重故事内容,并提出四种讲故事的方法:变外国经典为中国故事;将中国经典编成普适性寓言故事;反映中国历史的跨文化戏剧,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历来就有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原创剧作讲述中外交流故事,展现中外文化既有差异亦可求同存异。


车兆和发表题为“浅谈中国藏族跨文艺交流与文化传播问题”的报告


原文化部资深文化参赞车兆和发表题为浅谈中国藏族跨文艺交流与文化传播问题的报告。他首先简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和概况,然后以尼玛泽仁新藏画艺术展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功举办的案例为主,分析了展览的举办缘起、美国主流媒体对展览的报道和随之产生的影响,以及此次事件给跨文化艺术交流带来的启示和思考,为少数民族跨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和思路


张宇发表题为“全球南方与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顾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从全球南方与中国跨文化传播角度展开演讲。张总依据联合国的定义对“全球南方”概念进行解释,并分析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南、北方”差异形势。他认为,作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领军者,北大之大在于学问大、研究的问题大,中国问题、全球问题、全球南方的传播逆差问题都应该是纳入关注视野的大问题创造中国特色和全球南方特色的跨文化传播学。


傅谨发表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戏曲表演”的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教授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的戏曲表演”进行分享。他以梅兰芳访美、访苏的文化事件为案例,对比了梅兰芳在两国访问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对艺术界的影响。并借助案例反思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诱导”人走捷径的问题,并提出我们只有认真地研究、分析、阐述中国戏曲的特点、优势,才可能跟西方戏剧有更好的交流,让他们真的“看见”中国戏曲。


Derek Miller发表题为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rts视频报告


哈佛大学戏剧中心主任 Derek Miller 教授的演讲主题为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rts。他回顾了自己于2018年出版的全新著作Copyright and the Value of Performance 1770 to 1911,从历史的视角对艺术跨文化交流中的国际版权问题进行剖析。Derek Miller教授还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了演出著作权在美国和英国版权法中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梳理了版权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生产环节以及不同部门时展现出的不同状态和重要价值,以及国际版权的文化适应问题。


张尧发表题为“跨文化传播的戏曲使命——以张火丁教授美国演出为例”的报告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教授分享的题目是跨文化传播的戏曲使命——以张火丁教授美国演出为例。他首先简述了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则、路径、特色和典范之作;随后又从前期准备、北京预演、纪录片拍摄、美国宣传渠道、票务系统、演出导赏、林肯艺术中心演出等方面全程回顾了张火丁访美之旅;最后对张火丁访美的成功作出思考并给出建议。


董宁发表题为“舞台艺术跨文化融合的时代表达”的报告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结合实践讲述了舞台艺术跨文化融合的时代表达。她首先简要分析了当下舞台艺术的现状;进而借助《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在远方》、经典复排作品、沉浸式话剧、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等作品探讨时代特征下舞台艺术的中国式表达;最后以集团剧目代表《基督山伯爵》为例,说明演艺生态的构建与重组的尝试和可能。


陈祖言发表题为Context and SubtextCultural Exchange through Translation视频报告


纽约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原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院长陈祖言分享的主题为Context and Subtext —Cultural Exchange through Translation。陈教授以中英双语电子期刊Theater Communication 为例,介绍了其翻译效果、翻译功能实现的过程、在学术平台收获的影响、与直译相比拥有的优势等。他认为,在如今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背景下,通过翻译进行的潜台词文化交流具有促进全球理解、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谢大京发表题为“勇立潮头、开拓创新——新时代跨文化传播艺术家培养机制探索的两点建议”的报告


中国音乐学院前副院长谢大京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勇立潮头、开拓创新——新时代跨文化传播艺术家培养机制探索的两点建议。谢教授认为培养跨文化传播艺术家,第一要坚持“双百”、“二为”方针,完整准确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政策;第二要产教融合,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袁禾发表“中国芭蕾——跨文化的艺术结晶”的报告


北京舞蹈学院二级教授袁禾以“中国芭蕾——跨文化的艺术结晶”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分别介绍了中国舞蹈的核心形态特征、具体原则、表演呈现,以及西方芭蕾的动作形态、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认为中国芭蕾体现着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两种不同舞蹈艺术的文化交汇与融合出新的鲜明特征,是西方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重大成果,也是跨文化交流的结晶。


尹亚利发表题为“从中希戏剧交流看文明互鉴”的报告


原文化部资深文化参赞尹亚利结合自身多年的对外文化工作经历,发表“从中希戏剧交流看文明互鉴”的演讲。他总结得出了中国和希腊的戏剧交流的四种主要形式:第一,两国戏剧家互访,完美展现戏剧艺术;第二,汉语演出希腊戏剧,促进中国观众对希腊文明的了解;第三,希腊戏剧与中国戏曲嫁接,结出独特果实;第四,双语演出——探索更加深入的合作。


韩孟堂发表题为“用艺术交流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报告


原文化部资深文化参赞韩孟堂演讲的主题为“用艺术交流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他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为跨文化艺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用艺术“世界语”,传递中国“乡音”;第二,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签订国的文化艺术交流;第三,开拓线上线下交流渠道;第四,策划创建“一带一路艺术节”;第五,联合国际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杨波发表题为“中韩高校跨文化艺术交流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教授演讲的主题为中韩高校跨文化艺术交流实践与思考。他认为文化艺术交流的表象是文化艺术交流现象、规律,但其中层是政治经济问题,深层是哲学问题。随后,杨教授以鲁迅美术学院和韩国弘益大学的交流实践为例,分享学校在艺术管理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扩大辐射范围的跨文化交流。


Vicky Macleroy 发表题为 A Moving Story from Dhaka to London视频报告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语言、文化和学习中心主任 Vicky Macleroy教授线上发表了题为A Moving Story from Dhaka to London 的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已经完成的一项研究项目,讲述了中央基金会女子学校的孟加拉学生们在数字故事社区交流和写作、亲身体验那克西坎塔刺绣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故事、改造人力车和采访人力车艺术家等创作过程中的经历,认为年轻人在移动艺术、刺绣和手工艺品的跨文化交流中构建起了充满活力的形象与身份认同。


孙惠柱主持下午下半场报告并做下午报告的学术总结


孙惠柱对当天下午的报告内容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认为在演讲中涌现出了许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的见解想法和优秀案例,并期待对外文化交流取得更多更亮眼的成绩。


林一主持主论坛并进行总结


最后,林一在主持辞中对主论坛的学理逻辑进行了简要梳理。她说: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针对众多艺术形式的探讨,涉及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展览、文化品牌以及 28 号要讨论的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等;本次论坛既是跨越艺术形式的,又是跨学科的,各位演讲嘉宾分别从各门类艺术学理论视角、艺术管理与市场营销、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国际法与国际版权交易、语言学与文化外译、跨文化艺术教育与身份认同等不同学科视角,对跨文化艺术创意、制作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讨论;本次论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国际艺术实验联盟关于跨文化实验创新探索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总之,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的成果,形成了宝贵的文献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