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讨会。来自文化外交领域和对外文化交流行业的资深特聘专家汪志刚、杨治、白阳、车兆和、张宇、尹亚利、韩孟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部分师生,以及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源隆、中国艺术报记者吴华、中国教育报记者李萍等出席了学习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主持。
林一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各位专家围绕如何深刻领会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研讨发言:
白阳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前文化参赞白阳认为,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形势与疫情前相比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形势下,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华文明特性,了解世界上的一些现代文明发展的倾向、现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并与之有机结合起来,非常重要。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应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不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并将总体外交策略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传统艺术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创作有助于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现代科技介入文化艺术创新发展将成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另一重要手段。
汪志刚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前人事司司长汪志刚认为,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世界各国文化样态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梳理出世界文明发展的共性与特殊性。应从多元、比较的角度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探讨文化交流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讲出“和而不同”的中国道理,阐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他提出,做好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核心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他以中国在国家治理中如何解决“公平与效益”问题以及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例,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契合性,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杨治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前公使衔文化参赞、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党委副书记杨治结合工作实践,指出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融合,而不是冲突。中华文化对各国文明一直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尊重文明多样化发展,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他还分享了有关多边文化交流的工作经验,包括大型国际艺术节、国际会议等,强调中国不仅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多边机制, 而且还参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多边机制。融入国际体系, 利用国际机制保护中国文化是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沟通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对外交流国际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应积极推进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出台积极有效的鼓励性政策,培养更多高素质、满足国际组织各方面需求的专门人才,为国际发展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尹亚利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保加利亚使馆前文化参赞尹亚利谈到,百余年来,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步履维艰,我们需要建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从世界历史发展视角发掘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及文明互鉴关系的发展重点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全人类价值观的内容,激发全人类的情感共鸣,用世界共通的语言、方式、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本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此外,应加强对新中国对外交流史的研究,梳理探讨对外交流史中的重要事件,从国家外交大局出发拓展对外文化交流。
韩孟堂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阿根廷使馆前文化参赞韩孟堂认为,我们应看到中华文明与其他不同文明价值观中相同的部分,求同存异,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要做到守正创新,懂得分是非、辨真伪、明善恶、识美丑。在“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组织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一带一路”艺术节云中驿站,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和文明对话的新载体,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张宇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顾问原副会长张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背景和历史根基,在对外文化交流相关展览和演出策划工作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输出内容,有针对性输出一批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展现当下中国新精神、新风貌的精品展览和演出,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此外,构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结合的战略性新型国际关系,有助于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他还强调,对外传播、对外交流的人才培养需要定调子、定标准、定尺度,应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文化、语言素养和全球视野的对外交流人才。
车兆和发表观点
资深文化外交专家、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前文化参赞车兆和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文化组成的大文明体国家,中华文化的表述方式与西方不同,传播中华文明理念时,他结合自己在美国的工作实践时指出,对外文化交流应避免“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而应当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准确把握所需对外介绍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通俗易懂的概念、话语进行对外表达。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话语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注重共情传播,善于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注重以小见大,激发共情、共鸣,勇于担当创新。
刘源隆发表观点
吴华发表观点
李萍发表观点
此外,与会媒体代表也分享了各自见解。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源隆强调了对外传播过程中当代中国形象构建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报记者吴华认为西方艺术门类本土化创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中国教育报记者李萍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故事,同时也需要拥有会讲故事的人,应建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中小学抓起,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学习研讨会现场
与会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们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