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
1. 《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11月。
2. 《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06月。
3. 《光影绵长:李道新电影文章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07月。
4. 《大地的方向》(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06月。
5.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
6. 《中国电影:国族论述及其历史景观》,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12月。
7.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7月。
8.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9.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2月。
10.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08月。
11.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0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7年09月,。
12.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04月。
13.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08月。
14.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主要论文:
1. 《“空气”说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电影艺术》2021年第2期。
2. 《左翼电影的生机、优良传统的确立与中国电影的学派标识》,《当代电影》2021年第1期。
3. 《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研究》,《电影艺术》2020年第5期。
4. 《夏衍:朴实、清芬的人格和文风》,《光明日报》2020年9月16日。
5.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空气”说与“同化”论》,《文艺研究》2020年第5期。
6. 《徐峥的转型与<囧妈>的“囧”》,《当代电影》2020年第3期。
7.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电影艺术》2020年第1期。
8. 《新中国电影70年:属性反思与本体追寻》,《艺术评论》2019年第11期。
9. 《光影抒写巨变 梦想照亮征程》,《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1日。
10. 《全球电影史里的跨国民族电影——冷战全球史与社会主义中国电影(1950-1970年代)的历史建构》,《当代电影》2019年第5期。
11. 《“电影本事”的文体互渗与跨媒体运作》,《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2. 《作为方法的亚洲电影》,《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13.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19年第1期。
14. 《当小说遭遇电影——双重视域里中国“文艺电影”的发生》,《文艺争鸣》2018年第12期。
15. 《升降之间的生之魅惑:姜文电影的俯仰美学与深微性灵》,《当代电影》2018年第8期。
16. 《国产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影响力与日俱增》,《光明日报》2018年8月16日。
17. 《努力实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目标》,《人民日报》2018年5月31日。
18. 《“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后清华学校的电影问题——以<清华周刊>为中心的考察》,《文艺研究》2018年第3期。
19. 《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电影艺术》2018年第2期。
20. 《中国电影2017: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2期。
21.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动力机制》,《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
22. Spiritual and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ltural Signifiers of Trauma in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Films, Film Studies in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From Contemporary Cinema, 2017.
23. 《<拆弹·专家>与香港电影的”我城”书写》,《艺术评论》2017年第7期。
24. 《电影作为新兴实业——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复杂境遇及其观念生成》,《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
25. 《喜剧仍未完成——在“吕班百年电影戏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
26. Memoria nazionale e percorso culturale del cinema cinese,LA CINA DEL MEDIA:Analisi,riflessioni,prospettive(A cura di Emma Lupano,2016 by Edizioni Unicopli),201611,173-189
27. 《海外中青年学者“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
28.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
29. 《跨国构型、国族想象与跨国民族电影史》,《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30. 《坚守与垦拓:程季华与中国电影主流史学》,《电影艺术》2016年第2期。
31. 《别让亲情走失:央视大型情感互动节目<我爱妈妈>》,《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9日。
32. 《为抗日战争留存生动丰富的历史记忆——抗战电影记叙》,《光明日报》2015年9月3日。
33. 《抑制的精神创伤与断裂的历史记忆——中国抗战电影的身心呈现及其文化症候》,《当代电影》2015年第8期。
34. 《“华语电影”讨论背后——中国电影史研究思考、方法及现状》(车琳采访),《当代电影》2015年第2期。
35. 《从“满映”到“东影”的中、日摄影师考略》,《电影艺术》2015年第1期。
36. 《中国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与全球化的话语权》,《艺术评论》2015年第1期。
37. 《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以1937年“满映”制作的“文化映画”<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8. 《重建主体性与重写电影史——以鲁晓鹏的跨国电影研究与华语电影论述为中心的反思和批评》,《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39. 《资本逻辑与影视编剧的身份定位》,《艺术评论》2014年第7期。
40. 《融画入影与哲理探寻——但杜宇电影“美”的表现及其历史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
41. 《冷战史研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
42. 《民国电影:概念论定与历史建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3期。
43. 《信与诚——林农电影的时代风貌与主体精神》,《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
44. 《<致青春>与赵薇的“我们”》,《电影艺术》2013年第4期。
45. 《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外语网络平台的构建》,《艺术评论》2013年第7期。
46. 《“本党电影宣传”与“民族国家建设”——1927-1949年间国民政府的电影传播及其历史命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7. 《以戈达尔为例:从“电影建筑”到“电影绘画”》,《美术观察》2013年第1期。
48. 《生命的光影与光影的生命——崔嵬的电影世界及其动人的艺术魅力》,《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49. 《无悔与不舍——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外电影学术交流》,《当代电影》2012年第10期。
50. 《惨胜的体制与渐败的人——试论“吕何联盟”及其“春天喜剧社”的前因后果》,《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
51. 《网络叙事:超文本及意义的追寻》,《艺术评论》2012年第5期。
52.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西部电影生态建构》,《电影艺术》2012年第2期。
53. 《<金陵十二钗>:“南京叙事”和性别叙事》,《电影艺术》2012年第2期。
54. 《<柳如是>:历史中的性与性别》,《光明日报》2012年2月27日。
55. 《痛苦的开创——王滨的戏剧电影之路》,《当代电影》2012年第1期。
56. 《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新中国建立以来儿童电影的文化特质及其观念转型》,《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57. 《试论文化产品的创意与引导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8. 《电影的华语规划与母语电影的尴尬》,《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59. 《电影内部与历史深处——读<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
60. 《民族国家意识的延宕与缺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中国电影的传播制度及其空间拓展》,《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1. 《化育劬劳,德艺双馨——于蓝的电影事业与人生历程》,《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62. 《<让子弹飞>:叙事的圈套与拆解的狂欢》,《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63. 《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文艺研究》2011年第2期。
64. 《电影叙事的空间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
65.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田方的电影事业与人生历程》,《当代电影》2011年第1期。
66. 《从无人文滑向无良品》,《光明日报》2011年1月3日。
67. 《香港电影:跨越边界的新景观》,《当代电影》2010年第11期。
68. 《新民族电影:内向的族群记忆与开放的文化自觉》,《当代电影》2010年第9期。
69. 《艰难的企业定位与被动的制度设计——新中国建立前后“东影”/“长影”的国家经营与计划生产》,《电影艺术》2010年第5期。
70. 《两岸电影要合作共赢》,《光明日报》2010年8月31日。
71. 《超越的可能性——阅读与体会<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72. 《风情叙事与文化生产——影片<鲜花>里的哈萨克文化及其市场前景》,《当代电影》2010年第7期。
73. 《人生的欢乐面,他国的爱与恨——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哈罗德·劳埃德》,《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74. 《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009年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5. 《英雄的重塑与信仰的重建——2009年“最具影响力”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精神走向》,《当代电视》2010年第1期。
76. 《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7. 《国家电影网与中国电影的国家构建》,《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
78. 《从政治的电影到电影的政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电影工业及其文化政治学》,《当代电影》2009年第12期。
79.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80. 《歌中的家园》,《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3日。
81. 《“东影”:国家电影的萌芽》,《艺术评论》2009年第10期。
82. 《独辟蹊径的英雄叙事——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人民日报》2009年7月7日。
83. 《类型的力量——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国产电影的几个数据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84. 《构建信的国家电影网迫在眉睫》,《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85. 《父权的衰微与身份的找寻——2008年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86. 《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87. 《从“亚洲的电影”到“亚洲电影”》,《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88. 《阶层的寓言与电影的社会学——影片<农民工>里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意愿》,《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89. 《<舞台姐妹>作为电影经典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0. 《在磨砺中成长:2008中国电影印象》,《艺术评论》2009年第1期。
91. 《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视野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
92. 《打造农村电影大本营》(采访赵国光),《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93. 《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台港电影研究》,《文化艺术研究》第1卷第2期,2008年9月。
94. 《开创香港电影史研究的新格局:评<香港电影史(1897-2006)>》,《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95. 《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
96. 《国产大片:史诗格局的渐显》,《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
97. 《<电影讲稿>的创新》,《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
98. 《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当代电影》2008年第1期。
99. 《武兆堤与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电影艺术》2007年第5期。
100. 《<隐形的翅膀>开掘体育影片新路径》,《光明日报》2007年8月1日。
101.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102. 《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
103. 《<人民日报>与新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104. 《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105.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06.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
107. 《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108. 《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109. 《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朱石麟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110.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111. 《以光影追求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112. 《<说话算话>为电视电影开拓的发展空间》,《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113. 《从<风云儿女>到<鬼子来了>——中国电影叙事的四大段》,《艺术评论》2005年第3期。
114.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5. 《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116.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117.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118.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119.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120.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21.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22.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23.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4.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25.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27.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28.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29.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130.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1.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132.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133.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134.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35.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136.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137. 《追寻:诗歌的诗性言说》,《诗探索》1999年第2期。
13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
139. 《从语用学角度看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140. 《中国当代文学形态发展概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主持课题与项目:
1.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2019
2.中外电影关系史(1896-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3.长影史(1945-2005),长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委托项目,2005。
4.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5.中国电影传播史(1905-2004),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