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语言和文化系兼职研究员,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理事,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特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首席专家。
主要学术成果
著有《心遊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戏剧学导论》《意象之美》《意象生成》《呈现与阐释》《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等论著,联合主编《百年红学论著辑要》,主编美育读本《大家美育课》《美育》,出版译著《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以及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契诃夫的玫瑰》,合作编撰《戏剧美学教程》《黄蜀芹和她的电影》《导演艺术论》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学报》《戏剧艺术》《戏曲艺术》《中国文艺评论》《中国戏剧》《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逾百篇。曾获第二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青年学术成就奖、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首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等奖项荣誉。
主要学术贡献
长期从事戏剧学基本理论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戏剧学体系建构。主要成果有《戏剧学导论》,学界评价该著作“对中国的戏剧传统、戏剧观念和戏剧流派做了全面的介绍和阐释,是一部试图建立戏剧学系统理论的有分量的力作。”(《光明日报》)美学家叶朗的评价是:“在戏剧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域具有学术原创性,并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戏剧学导论〉的现代品格和中国色彩》);戏剧学家叶长海的评价是:“这部导论为中国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戏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立足传承和弘扬中国美学精神,致力于中国美学视野下的艺术研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力求重新发现和确立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中的意义与价值。承续中国意象美学的学术传统而有所发展,相继在《意象生成》《呈现与阐释》《意象之美》论著中总结并提出了以“美在意象”“意象生成”为原理和机制的意象阐释学,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阐释理论与评论话语。《“意象”范畴的当代意义——论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意象阐释学”与中国电影美学的体系建构》等系列论文从多个维度指出“意象”范畴对艺术创造与阐释的意义及其方法论的学理性、普适性与有效性,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近年来聚焦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将中国戏剧与影视评论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框架下,探究评论话语体系的历史流脉、评价维度、作用机制等重要问题,夯实戏剧与影视评论的基础性学术工程,推动中国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升中国学术与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昆曲之美》英文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我心归处是敦煌》荣获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好书”,印地文版和波斯文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俄文版和土耳其文版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文繁体字版获中宣部向港澳台出版发行项目资助,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