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办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科植根于北大丰厚的学科沃土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植根于北大丰厚的学科沃土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在全国艺术教育探索和艺术理论研究中都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二十多年来,艺术学院逐步确立了以史论为主,兼顾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多个学科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办学理念,以期培养善于在具有想象力、创意力、创新性的艺术相关工作中引领艺术前沿与人类未来的“有思想的艺术人”——即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创意编剧、文化艺术管理专家。教育部2012年、201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学院培养的千余名精英人才活跃在主流艺术创作、传播、管理、产业等领域,北京大学独特的学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人才培养土壤。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10月,是以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提供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培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文化产业研究与教学的机构之一,2002年7月成为北京大学与原文化部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19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多年来,研究院紧密跟随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积极在文化产业领域促进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推动,在国内外文化产业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教育,开始自2000年,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强力支持,先后开设了本科、硕士、博士及继续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先后与北京、山东、湖南、新疆、浙江等省市开展了多期文化产业的管理干部培训班,培养各类管理干部和企事业经营人员3500余人,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主流文化和旅游产业等领域,逐渐形成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的品牌。
二、项目简介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袭,让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众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行业寒冬。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如何更好地满足疫情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当前以内循环为主,旅游消费迅速升级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有内容、有深度、有体验的文旅融合产品具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是当前及未来旅游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之一。
现今市场环境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是要打通行业壁垒,跨界交流碰撞,将旅游与文物、演艺、动漫、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等进行深度的融合,将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加速融合转化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中,在旅游景区、城市、乡村三个主要场景中,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极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赋予旅游行业新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行业复苏绝不是回到疫情之前,而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适应新需求的提质升级,不断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和新向往。
本项目课程融汇北京大学二十余年文化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需要,旨在培养具备较高艺术审美、创意赋能、商业创新、品牌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对象
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文旅演艺、文旅科技、文创设计、文化活动、乡村创生等行业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者、项目操盘手;
寻求企业创新发展或者转型升级的民营文化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
服务于文化和旅游项目的相关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本班不招收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国家公职人员参加或旁听。
四、核心课程
课程模块分别针对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四种能力:审美能力、创意能力、经营能力、营销能力展开相关教学,并结合实践项目考察与策划,培养学员的整体能力。
模块1: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没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基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消费文化剧烈冲击着传统价值体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已经失去了关注,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力量。本模块旨在梳理艺术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掘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宝贵文化价值,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创意开发提供不竭的精神源动力。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活化
△中国绘画精神与现代城市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学与启示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个性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与中国文化复兴
模块2:创意赋能与文化创新
创意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尽管文化艺术由于其历史环境和时代观念存在着与当代社会的观念偏差,但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就能够让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宝贵精神价值焕发新生。本模块旨在介绍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创意开发的途径方法,展现出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创意旅游:文旅融合的协同共生
△创意赋能:文化资源的正向创造及产品设计
△文化IP:文化资源开发的转化模式
△故事驱动:文化原型与体验价值提升
△艺术介入:文旅融合的价值逻辑与行动逻辑
△公共空间:创意空间的场景驱动
模块3:文化经营与商业创新
产业化的运作为创意转化的持续生发提供必要保证,只有将原本偶然的文化创意进行合理引导和系统培育,才能使得文化和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支柱型产业。文化经营,就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出发,将全新的产业形态加以规范化,从而推动其实现更好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本模块旨在介绍文旅产业企业化运营的方法途径,催化文化价值资源的创意开发,从而极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消费者的旺盛需求。
△资源活化与文旅科技的发展契机
△文旅夜游与旅游演艺的场景提升
△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的创意实践
△文旅企业的管理哲学与战略决策
△文旅企业的投资模式与融资路径
△文旅融合经典案例推演与分析
模块4:文化传播与品牌营销
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人类进入智媒时代,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创意内容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为用户搭建不同的消费、互动、体验、品牌场景,使得用户在场景中感知并主动传播品牌精神,成为当下运营新思路。本模块旨在充分运用文化新科技,探讨文旅融合中的品牌商业授权与数字化营销的模式,为从业者在制定文传播策略和品牌场景建设提供必要支持。
△文旅融合的人文品牌与场景建构
△文旅融合的商业授权与创意营销
△互联网创意内容与数字化营销
△文化新科技与未来数字传播
△文旅融合创意营销案例分析
模块5:实证探索与文旅现场
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瞬息万变,每一个企业与项目都时刻面临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存活的,都有其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本模块旨在调研学习当今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优秀企业与项目、通过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得失经验,为未来的实务奠定坚实基础。
六、部分师资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丁 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 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向 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左 靖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策展人
陆定邦 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
邓丽丽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刘结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
钮沭联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
沙晓岚 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惠城 掌趣科技集团董事长
姜 毅 利亚德集团首席运营官
刘 峰 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林 峰 北京绿维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
梅 洪 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
高 凯 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
张 谨 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副总工程师、副研究员
七、研修安排
2021年9月24日-2022年9月30日,每月集中一个周五、六、日上课3天,共30天,240学时。
八、报名流程
提交报名材料 → 资格审查 → 发入学通知书 → 交纳学费 → 报到入学
报名时间:请欲报名的学员在规定时间内,来我教学教务中心办理报名手续,额满即止。
报名申请:符合条件者可来教学中心招生办领取并填写《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研修班》报名表及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站下载表格,填写后发送至etp@pku.edu.cn。
申请资料: ①《报名申请表》 ② 身份证复印件1份 ③ 最高学历证明复印件1份 ④ 《工作证明》(证明职位及工作年限)⑥ 两寸彩色证件照电子版1张。
资格审查:由招生办根据学员提供的申请资料,进行资格审核。
录取通知:接到申请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已录取者,未接到通知者可到教学中心招生办查询。
缴纳学费:49000元/人。培训期间食宿、交通等费用学员自理。 课程费用在收到录取通知3个工作日内全部缴清。开课前7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时须立即付费。
户 名:北京大学;
开 户 行: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帐 号:0200004509089131151;
用 途:艺术学院+姓名
九、结业安排
修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 “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研修班”结业证书,加盖北京大学公章。
十、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六楼113室
邮政编码:100871
网 址:www.art.pku.edu.cn
电 话:010-6275 7501
传 真:010-6275 9675
假日值班:高老师13911650605(微信)
邮 箱:etp@pku.edu.cn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