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10月26日,由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原创的音乐剧《大钊先生》在山东嘉祥县曾子剧院成功演出。作为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支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项目之一,该剧以深沉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为当地观众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文艺思政课”,再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光辉形象与坚定信仰。

匠心叙事,再现历史现场

匠心叙事,再现历史现场
音乐剧《大钊先生》以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在绞刑架下的最后时刻为切入点,运用倒叙、插叙等戏剧手法,串联起他一生中多个重要片段,勾勒出“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精神肖像。该剧自2016年首演以来,已持续演出9年,累计完成60余场社会公演,覆盖10余座城市,观众超过5.8万人次。
在嘉祥的演出中,艺术学院音乐剧方向的研究生和校友们演员们情感饱满、唱腔铿锵,将李大钊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传递至剧场的每一个角落。观众全神贯注,在艺术的共鸣中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力量。
艺术唤醒信仰,细节铸就经典
全剧围绕“唤醒”主题展开,通过主角与群像的呼应,展现李大钊如何以其人格魅力与思想力量感召各界民众。剧中不仅塑造了李大钊与妻子、子女之间的亲情场景,也刻画了他与学生、工人、市井百姓之间的思想交流,从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从细节中彰显人格光辉。
在艺术表现上,该剧融合流行、摇滚、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风格,构建出丰富多元的听觉景观。如第二幕中李大钊与妻子诀别时垂落的丁香花,与背后的绞刑架形成强烈对比,旋律婉转中交织沧桑与童真,将革命者的爱情与信仰升华至崇高境界。
青春诠释使命
《大钊先生》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推进“文艺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该剧由音乐剧专业青年学子倾情演绎,实现了“讲台”与“舞台”的深度融合。李大钊一角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研究生李宸希饰演。他表示,参演这部剧是对信仰的追寻,“我们虽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仍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忘来时之路。”

观众反响热烈,精神薪火相传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深受触动。祥城中学学生孟一冉说:“我被李大钊先生的精神深深打动,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据悉,该剧多年来巡演所至,均收获热烈反响。李大钊的孙女李乐群女士曾全程观看演出并评价:“用音乐剧来诠释李大钊精神,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编剧、导演周映辰教授表示,尽管《大钊先生》已演出多年、修改十余稿,团队仍将继续打磨作品,力求精益求精。“只要观众喜欢,我们愿意一直演下去。”她说。
剧目终场,精神永存。正如舞台上闪耀的真理之光,大钊先生的信仰力量,正借艺术之桥穿越时空,点燃代代不熄的理想之火!剧目虽落,精神不息。正如剧中唱响的真理之光,大钊先生的信仰力量,正通过艺术的桥梁,跨越时空,持续唤醒每一代人心中不灭的理想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