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曾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跨媒介艺术、后电影理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十余篇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著有《故事世界的兴起: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
姓名 : 施畅
学系部门 : 戏剧与影视学系
职称 : 研究员
办公地址 : 红三楼110
电子邮箱 : oshichang [at] pku.edu.cn
施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曾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跨媒介艺术、后电影理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十余篇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著有《故事世界的兴起: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
跨媒介艺术、后电影理论
先后获得浙江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11)、中山大学文学硕士(2013)、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17)学位。
2017年起任职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任讲师(2018)、副教授(2019)、博士生导师(2023)。
2025年6月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
代表作论文:
1. 地图术:从幻想文学到故事世界,《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 赛博格的眼睛:后人类视界及其视觉政治,《文艺研究》2019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被毁灭的纽约城,《文艺研究》2015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文化研究年度报告 2015》全文收录(陶东风主编,年度论文共收录10篇)。
4. 真实的风景与风景的政治——中国电影海外批评的当下取径,《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5. 视旧如新:媒介考古学的兴起及其问题意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7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9年第23期全文转载。《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全文收录(刘海龙主编,传播学研究共收录10篇)。
6. 注意力匮乏时代的观影分心,《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5年第2期全文转载。
7. 故事世界的兴起:构筑技艺与复魅文化,《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16届“学会奖”一等奖,2023年10月。
8. 电影之后:从框取窗口到虚拟视窗,《电影艺术》202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9. 电影是一道门: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当代电影》202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4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 作为技术图像的AIGC:生成影像、无缝美学与粒子拟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5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主持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新形势下全球数字游戏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研究》(23CH201)。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数字虚拟时代的跨媒介叙事研究》(21FXWB006)。
出版著作:
专著《故事世界的兴起: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5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