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人才培养 博士生教育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

时间:2018-09-03 阅读次数: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

 

 

8月30日上午,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该论坛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指导下,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以“一元与多元”为主题,设有艺术理论、艺术史、电影学和文化产业等四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及全球相关研究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胡晓阳,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何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学系系主任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理论系系主任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视觉文化访问学者Leslie D.Joynes,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美术学系系主任刘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邱章红等学者专家出席了论坛的开幕仪式。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合影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分别致辞。姜国华表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非常支持艺术学院召开这次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该论坛的目的是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精进学业,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提高策划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的能力,并促进与全国其他高校博士研究生的互动交流。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致辞

 

王一川在致辞中谈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已多次举办过相关论坛,但当时只是由各个二级学科分别组织。经过多年构想,在以往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基础上,今年首次实现了全院统筹、组织、设计和实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既包含一般研究,如艺术理论,比较艺术学,也包含门类研究,如美术史,电影研究,音乐学等等。我们发现一般研究与门类研究并不矛盾,而且相互之间多有促进。为了促进艺术学理论各种研究之间的化合作用,我们尝试将原本分开举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电影研究、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四个国际博士生论坛集中起来举办。可以说,这是北京大学首届艺术学理论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科双一流建设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致辞

 

论坛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原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组织和筹备情况。他介绍,今年三月初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指导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始组织筹办本届博士生论坛。五月初,论坛议题一经公布,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论文摘要共177份。六月中旬,经过论坛专家委员会严格的匿名评审,共有99位博士生和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来自11个国家及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的55所大学。一个半月内提交论文共110万字。同时,论坛还邀请艺术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作为点评嘉宾。期待论坛参与者能够碰撞出火花,相互启迪,形成新的研究焦点和方向。

 

论坛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原介绍论坛组织和筹备情况

 

最后,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Leslie D.Joynes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

叶朗先生做了“注重中华美学精神”的主题演讲。首先,从每个本体的层面来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要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内涵。中国美学认为美的本体就是意象,艺术的“照亮”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其次,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中国历史上很多时代的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的有情趣有意味,这是中华精神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日常生活的诗化从孔子时代开始,再如《清明上河图》渗透着城乡居民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宁静安乐和谐,令人心旷神怡。从自然美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即创造生命。儒家主张的“仁”不仅爱人,还爱天地万物。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中国画家笔下的花鸟虫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生命世界。最后,在人格精神境界层面,注重中华美学精神。哲学和美学都指向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艺术要引导人们重视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主题演讲

 

Leslie D.Joynes教授探讨艺术家与机构怎样创造新的艺术风格,分享关于艺术实践中形式现象的思考,以及在多媒体实践中如何整合我们的创意、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Leslie D.Joynes主题演讲

 

 

据悉,从8月30日下午开始,四个分论坛将在各个分会场同时举行。论坛将于9月1日闭幕。

 

附:分论坛简介

 

艺术理论分论坛主题:艺术的跨界重构

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不断呈现纷繁变化的趋势,而跨界和重构成为两个重要的的趋势。艺术门类、艺术样式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绘画、舞蹈、戏剧、电影、当代艺术的形式相互影响借鉴,不同艺术的语言也在流媒体时代相互融合,剧场、博物馆、影院等艺术空间与VR、AR等跨屏多元媒体的世界深度融合,在艺术理论界呼唤一种为艺术跨界完成打通的思想,在新技术和物质条件下,重新整合我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故而,“跨界”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新常态,“重构”成为理论与批评的新共识。本届分论坛就以“艺术的跨界重构”为主题,期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发表他们对艺术前沿问题的最新思考。

 

美术史分论坛主题:艺术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立场

文化自信和放眼世界的学术胸襟,一直是艺术史研究的并行双线,相互补充、激励。因此此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侧重于艺术史研究方法和立场,主题为“艺术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立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美术史的研究需要吸取各个领域的方法和资源。北京大学丰厚的文史哲底蕴能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北京大学既有优秀的文科研究传统,又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所以博士生论坛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内外年轻学人尤其是博士生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在跨学科背景下,围绕美术史研究各个前沿问题,每个博士生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展开学术讨论。本次论文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项:一、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方法;二、西方艺术史方法论专题;三、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专题;四、美术史与学科交叉。

 

电影学分论坛主题: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理论资源与诗性复归

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始终浸润在中国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滋养中。在民族电影创制历程中,始终保有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与方法内化为有意无意的编导动机,并融贯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之中的创作传统。自《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始,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影中都闪耀着中国艺术传统独有的审美特质。同时,中国艺术传统和美学传统中丰富的概念和深广的研究视野也为中国电影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扎实丰厚的理论资源。中国传统中这些极具生命力的艺术传统和理论资源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探讨。

近年来这种始终未曾中断的艺术传统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呈现为一种诗性的复归。《路边野餐》、《长江图》、《不成问题的问题》等一批优秀的中国电影都具有诗意的结构和丰沛的意象。帕索里尼曾言,“电影语言根本上就是一种‘诗意语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语境下,本年度的电影学博士论坛,我们选择“中国电影:艺术传统、理论资源与诗性复归”这一议题,不仅要重回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重新检视中国电影自身的理论资源,更要在跨媒介、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广阔视野下讨论以“诗性”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独有的艺术形态与气质。

 

文化产业分论坛主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数字创意与文化创新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成员集体性价值观念与美学思维的符号表征,运用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电视、文化遗产等形态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信仰、礼仪、规则、法律等共享的观念。文化、创意和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与高新技术推动下开始了历史性的联姻。无论是西方传统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创意和产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分属不同的支流领域。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之水”、“创意之水”、“产业之水”三股支流汇合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巨河。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与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化包容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近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新技术的迭代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这样的构想倡议、时代语境和技术背景下,如何理解、阐释、评价和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每位学人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