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阐释与论坛意义
2023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23年9月1-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作为疫情之后首次恢复线下举行,本次论坛以“之间与之外”为主题,通过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学和文化产业四个分论坛,面向世界各地优秀的艺术学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征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之间”和“之外”是重新认识艺术的两个彼此相关的概念。齐白石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之间”并不完全意味着在写实、再现的意义上的“像”与“不像”之间,同时呼应沃尔海姆关于图像再现的seeing-in与seeing-as。当我们面对艺术,可以同时看到艺术所再现的对象以及艺术自身使用的媒介。艺术的“间性”可以进一步推而广之,“之间”既意味着边界的存在,也意味着“边界”自身张力与灵动,甚至超越了关于再现性的讨论,抵达艺术门类、风格之间本就存在的联系、互动、对抗和融合。我们对“之间”的理解,是强调艺术自身蕴含的发生在阐释之前原初的可能性。
“之外”则强调艺术对二元结构的超越,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艺术作品不仅是知觉-对象(眼中之竹)与物质-再现(手中之竹)的互动,在二者之间或之外,更存在精神-意义(胸中之竹)的维度。“之外”所强调的,是艺术作品同时呈现对象、媒介与意义的能力。中国哲学中“意”,强调具有超越性的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意志,既包括个体的性情和精神状态,也包括世间万物不可见的观念,在对象与媒介之外,尚有可被感知、但无法被语言描绘的存在,艺术恰恰可以将无法言说之物,借由媒介形式转化为可见的对象。
我们希望藉由“之间与之外”的主题,推动青年学者对艺术哲学、艺术史和门类艺术的研究。
本次论坛在组织和征稿方面凸显了两个变化,首先,本次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首次增设音乐学研究的单元(暂列在艺术理论分论坛之下),由Blake Stevens和刘彦玲两位教授负责策划组稿,欢迎在音乐与声音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的青年学者参与,主题阐述详见后续分论坛相关推送。其次,今年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鼓励英文投稿和发言,分论坛在选稿方面会向英文论文倾斜,所有英文论文由Matteo Ravasio研究员邀请相关领域的外文专家学者参与评审。
(二)分论坛简介
艺术理论分论坛:艺术超越边界
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艺术本体的挑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光晕的消散,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愈发模糊。在今天,艺术史上所有风格的原则也已失效,风格与风格之间的边界已被废弃。从绘画、雕塑,到照片、电影,再到游戏、计算机技术,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物品,艺术媒介上的边界定义已形同虚设。没有边界就无法确定中心,没有中心就难以定义艺术。边界问题已经成为艺术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今天,似乎所有艺术家都主张跨越边界,然而边界本身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边界真的是一条清晰、笔直、精致的分界线吗?边界除了把划分不同的门类、语言、宗教、媒介、风格等等,它在把两边分开的同时,也是艺术两个异质的领域的链接,边界在两者“之间”,其自身也是一个具有本质、不断运动变化的领域,边界意味着不同的风格、流派、作品、东方与西方、宗教与世俗、具象与抽象、相似与写意等二元对立之间被人为忽视的关系、联系和互动。
今年,艺术理论分论坛以“艺术超越边界”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优秀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征稿。鼓励青年学人聚焦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 技术对艺术边界的改变
• 边界化作品与正典的形成
• 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艺术品的比较艺术学
• 东西方艺术理论的内在联系
•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
• 艺术与禁忌
• 民族艺术的历史联系
今年艺术理论分论坛将首次特别设立音乐学会场,其主题为“在声音研究之内与之外的音乐”。
音乐在声音研究中处于什么位置?声音在音乐学研究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区别这些概念现在是否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随着作为一门学科的声音研究已经愈发成熟,历史音乐学能够从它不同的方法和研究中获得什么?本次艺术理论分论坛增设以“在声音研究之内与之外的音乐”为题的特别板块,鼓励与以下议题和领域相关(但不限于)的论文摘要:
• 历史与文化音乐学
• 声音研究
• 声音人类学
• 历史比较研究
• 音乐分析
• 音乐音色
• 时间性
• 表演研究
• 超人类主义
• 唯物主义
• 电声音乐
• 生态批评与环境人类学
美术史分论坛:艺术史的现在进行时
自19世纪艺术史教席在大学设立以来,这个看似年轻的学科已走过百余年。回望过去,我们不断地从经典案例与传统方法中汲取新的灵感与力量,名家手笔、艺术圣殿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形式分析、图像志研究依旧是进入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不二法门。同时,艺术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对史料的还原、对绘画的细读、田野考古的发现等为艺术史研究汇入更多全新的材料;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跨越边界的交流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史学科的疆域;受到全球艺术史的号召,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学术壁垒开始动摇,黑白分明的对立受到质疑,对话的平台日益稳固;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的冲击与碰撞为艺术史带来发展的挑战与契机……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概念,鼓励学人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艺术史。更为重要的是,年轻学者不断加盟,生机勃勃,风起云涌,将艺术史引向拥有无尽可能的未来。
我们的思考,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中重新开始,变化与革新正在发生。
本次分论坛以“艺术史的现在进行时”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优秀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征稿。鼓励论文聚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 跨门类、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史研究
• 经典材料的当代解读
• 艺术史书写的新材料与新理论
电影学分论坛:视域融合下的中国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历经百余年发展,已然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和艺术创新实践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研究在哲学、美学、方法论、媒介研究等领域不断拓展,我们已然站在了学术思想、理论方法、研究范式亟需转换的时代节点,并召唤着志学之士在“跨界越境”的研究视域中进行新的学术探索。2023年度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电影学分论坛拟以“视域融合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为议题,希冀在古今对照、中外互鉴、史论合一、技术与美学的理论建构等多角度研究之中,聚焦于电影本体展开深度研讨,追索数智时代的人文知识图谱,并推动电影学术转型的发生。
文化产业分论坛:技术生成与创意表达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配性技术,形成了一个由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AI 技术等高新技术群的集聚,其技术“集聚”形成的长波以及速度快、自由连接等特点变革着文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突破了原有文化符号的形成与传播路径,带来生态式的革命。创意所兼具的理性和感性,跨越不同思维边界来催生新事物,亦或对已经存在事物的目标重设、颠覆和更新,是实现技术元素和文化元素相互通融、互相协同以至价值增值的有效方式。为此,本届文化产业分论坛以“技术生成与创意表达”为主题,探索技术发展与文化治理等诸多议题。论坛面向全球接收相关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分享彼此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共构思想实验室。
(三)时间安排
活动 |
时间 |
开幕主论坛 |
2023年09月01日09:00-12:00 |
艺术理论分论坛 |
2023年09月01日13:30-09月03日12:00 |
美术史分论坛 |
2023年09月01日13:30-09月03日12:00 |
电影学分论坛 |
2023年09月01日13:30-09月03日12:00 |
文化产业分论坛 |
2023年09月01日13:30-09月03日12:00 |
闭幕主论坛 |
2023年09月03日13:30-17:00 |
投稿办法
(一)简历与论文摘要征集(时间:2023/5/1-2023/6/2)
1、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期推送中各分论坛主题阐释与活动安排。
2、填写文末所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报名表”中的个人信息、学术简历及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寄至pkuphdforum@163.com,论坛优先选录35岁以下的博士生研究生。
邮件主题为“分论坛+姓名”。请准确填写报名表中的联系方式,论坛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通知。(同一申请人只可报名一个分论坛)。
3、根据摘要情况,各分论坛将于2023年6月9日前分别筛选出16-20篇论文入选,并邮件通知,请注意查收并确认。
(二)提交参会论文全文(时间:2023/6/9-2023/6/30)
1、论文全文要求:论文全文以中文或英文形式撰写。字数在8000-12000字之间,文章首页应包含:文章标题(中英文)、作者简介(不超过300字)、中英文摘要。
参会说明
(一)学习证明
与会者参加2023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后,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证明,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优秀的论文颁发证书,并会推荐到本次论坛的合作学术期刊发表。
(二)参会待遇
1、论坛如线下举办,则参会嘉宾在论坛期间的住宿费以及往返交通费,由本人承担。组委会可协助嘉宾在校内或学校周边宾馆预订房间。请在报名表中注明是否需要我们协助预定房间。
2、在会议期间,为避免大范围集中,组委会将为校外参会嘉宾发放一定额度的食堂就餐卡,请参会嘉宾自行到指定餐厅就餐。
3、组委会将根据论文全文质量,在各论坛中评出总共不超过6篇优秀论文,并给予作者500美元或3000元等额人民币的参会补助。
格式要求
(一)论文摘要规范:均以500字为限;中英文;关键词不超过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二)体例规范: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宋体小三加粗;一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二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三级标题用“1”标示,小四宋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论文注释采用分页脚注,编号格式为①②③……,字号为小五,作者简介写入注释之中。参考文献中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编号格式为[1][2]……,字号为五号。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要求,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参加论文筛选。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工作团队
学术主持:彭锋、李洋
艺术理论分论坛主席:李洋
电影学分论坛主席:李道新
美术史分论坛主席:刘晨
文化产业分论坛主席:向勇
论坛秘书长:王秋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1级博士生)
分论坛秘书:张雨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1级博士生)、裴慧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1级博士生)、高嘉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2级博士生)、王秋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1级博士生)
博士后分论坛:韩宇华、易婧
秘书处支持团队:耿炜娜、高晨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