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
2020 SOA Framing公众号
北大艺术人公众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官网
SOA 北大艺术人微博
【展览时间】
2020.04.19 — 框架/FRAME
2020.04.20 — 画框/Frame
2020.04.21 — 窗户/Window
2020.04.22 — 屏幕/Screen
【策展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Framing策展团队
【主办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展览前言】
彭锋
窗是敞开。凭借它我们获得空气和阳光。然而,这些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条件。我们需要窗,是因为有限制。为了某种生活方式,我们将自己限制起来。我们建造了封闭的空间,同时建造了打开封闭的窗。在没有限制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窗来限制。我们经常在镜头前反复调试,希望通过限制获得无限世界的某个切片。窗是如此重要,没有它似乎就无法设限和去限,就无法形成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透过窗去了解世界和彼此,但我们几乎不去了解窗。同学们策划的这个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和彼此,而且要了解我们赖以了解世界和彼此的“窗”。对“窗”的了解或许还需要另外一扇“窗”。这似乎就要形成一个无限循环。对于任何思想来说,这种循环都几乎无法避免。不过,幸亏我们还有门。窗让我们了解世界,门让我们走进世界。
第二展厅·序言
窗作为框架平面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其深度空间构建之可能。“框架之内”不再局限于二维的平面世界,而似乎具有了更多“真实性”的可能。窗是观者身体所处建筑空间与外部现实空间的框架媒介,当观者位于建筑物内部观看世界时,是窗为观者的二维静态观看开辟了新的三维的、动态的深度空间;同时,窗的透视性体现出其特有的逆向反观作用,当观者从建筑空间外部望向内部之时,通过窗看风景的人亦可能正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视觉形式因此得以突破。无论是正向的观看还是逆向的窥视,窗户隐喻均指向纵深性的框制观看。
《窗户图层》
《窗户图层》,燕子,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作品阐释
《窗户图层》,燕子,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燕子的《窗户图层》由四个玻璃窗户组成,人在窗之间停留走动,透过每个窗户看到的景象就有所不同。作品的想法源自Ps软件,在Ps的画面中不同的透明图层组成眼前所见。观者透过玻璃窗户“图层”看到流动的丰富景象,在窗户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迥异,观者走进窗户的间隔就变成了景中人,参与了作品的构成。同时在《窗》中燕子还涉及到了“此处”与“彼处”的关系,此处景象的美丑大小是与彼处相对应而来的,此处景象的丰富也与彼处提供的客观载体相关。
在燕子的《窗》中,窗作为视图的载体摆脱了其功能性作用,将窗的图像再语境化,通过新颖的创意改变原有窗的语境而开拓新的意义。窗的原始语境与新语境相互影响,观者在其中欣赏时,还是会带着窗的本身概念以及它所摆脱的功能性,来思考《窗》中“看”的本身意义。燕子将时代意识、艺术理念和个人情感融合进自己的创作中,使传统“窗”的艺术图式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孙晓霞在《艺术语境》中认为“艺术从来都不是固定静态地存储语境的意义框架,而是要不断作用于这些框架,通过这种作用影响或形成其他艺术,并在不断转换中确立艺术的独特性、创造性,进一步改变语境形态。”燕子的《窗》突破了原有“窗”的语义边界,改变了“窗”原有的语境结构,导致原有语境发生变化,从而赋予作品《窗》新的象征与隐喻语境意义。
作者简介
燕子
辽宁沈阳,广告专业, 获得过大学生广告大赛平面类和广播类二等奖
《后窗》
《后窗》,钱文达,布面丙烯,30cm×70cm,2019
作品阐释
《后窗》,钱文达,布面丙烯,30cm×70cm,2019
《后窗》以一种窥视的视角展现了来自⼀个⽣活寓所式的图像,空间⼤部分,墙⾯、门窗、窗帘都被理性切割般地置入布⾯的舞台之上。钱文达通过“后窗”营造出来的空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场所与空间,空间舍弃了他者存在的意义,我们都是“后窗”的窥视者,窥视是借另一种视角空间去观察人的本质与形态,每个观者创造出不同的充满虚拟想象力的奇观空间。我们透过后窗看到的是充溢着生活日常的功能性空间,但是空间里所包含的意义和边界都在不断地增殖和异化,空间里的内容既流于现实平面,同时又游⾛于神秘性的边缘。所以正是在这样的维度和前提下,后窗营造的虚拟性和真实性问题,以及其两者不可控的分离与粘合 不断地更新着我们对当代视觉⽂化的认知与思考。
钱文达将作品的主色调定为整体的灰⾊调,用灰色象征着⼈际间的疏离感和交流困惑,搭配着硬边平面化地处理⽅式,加深了在后窗中由窥视而来的空间,所生成的特有的拒绝意味,空间中所暗藏的独立属性也变得昭然若揭。硬边的平⾯质感强调⼀种制作性形态,以一种冷峻的风格化处理,代表了后工业城市景观⽂化倾向。硬边绘画的方式,是在制作性与情绪的波动间逐渐寻绎到某种平衡。冷峻的处理、理性的切割将后窗展示给观者的现实物象重组再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空间。钱文达透过《后窗》表现出来的冷静与犀利,折射出现代青年对所置身世界的抽身反观。
艺术家简介
钱文达
1994年生,黑龙江绥化人
201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7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在读
部分展览
布景·钱文达,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9群展
艺术光州2019,光州,韩国2019
再生产—艺术家制造2019,作者画廊,北京2019
皮四下’个展,作者画廊,北京2019
大地 大地的——大地艺术家群展,作者画廊,北京2018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作品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
速写展,灰白空间,北京2015
与风景同行—优秀风景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4
《DOM.Ⅱ》
《DOM.Ⅱ》,杨信,哈内姆勒版画纸300克、夏勃纳油墨墨、铜板、蚀刻、飞尘、一版多色,22.5×38.6cm,2019
作品阐释
《DOM.Ⅱ》,杨信,哈内姆勒版画纸300克、夏勃纳油墨墨、铜板、蚀刻、飞尘、一版多色,22.5×38.6cm,2019
《DOM.II》通过开合的多屏画面,探索在场与不在场的表现形式,以及创造一个破除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边界的多重空间。窗与画面的关系并不单纯是进阶关系,更是从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从一个思考的漩涡主动把自己包裹里更深的漩涡里;在画框到画芯中,从带有起伏节奏的画框上附着可开合的纸媒介,以开窗的动作展开新的图景,又引人钻入屏风中逐渐隐没的画景其中。苏珊·朗格认为,我们生活和行动于其中的空间,完全不是艺术中的空间。《DOM.II》在层层古朴斑驳的颜色与无底的黑色之间存在许多秘密、留恋、遗憾、回望、矛盾,也剩下细小组成的宏大,宏大营造的虚无世界。
作者简介
杨信
1999年生于广东揭阳,自201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本科三年级在读。主要通过油画及版画形式,进行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性及多屏空间的可能性的探索。近年参展包括“隔离”•反思(线上展,2020)、“礼物”(悦•美术馆,北京,2019-2020 )、第十五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现场涂鸦(花家地,北京,2019)、“观看何为”(中国人民大学灰白空间,北京,2017)等。
《窗户》
《窗户》,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概念:金仑志
制作:俞皓、高孝国
作品阐释
《窗户》,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如约翰.拉斯金认为:“如果窗仅仅是墙上的洞,那么他正如骷髅一样是死亡的象征,它使墙面成为干巴巴的皮,使我们联想到废墟,因为它的内部不再是温情的私密空间,而只是荒凉的空间。”展厅外的窗不仅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态语言。透过展厅外的窗户,观者可以观察展厅内所有——不断走动的人员、固定展位的艺术品以及其他辅助展品,整个展厅构成了观者眼中的艺术品,不断发生变化的艺术品。相较于画面作品直观视野的定格式动作,通过这扇窗所呈现的画面是动态真实的,此时观看到的与彼时观看的都有着不同之处,观者获得的是专属自己的作品。当观者自己也进入展厅内,成为展厅内的人时,他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艺术品。观者由一种通过窗户俯瞰全局的窥视到整个人参与到作品之中,距离的消解带来的是对于整个展厅布局、作品、人员更加细致的观察。
作者简介
概念:(韩)金仑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
制作:俞皓、高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