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画框/Frame|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0毕业展第一展厅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4-20

 

12cdd55b341d12dca763397ee9b62b10

 

【展览地点】

 

2020 SOA Framing公众号

北大艺术人公众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官网

SOA 北大艺术人微博

 

【展览时间】

 

2020.04.19 — 框架/FRAME

2020.04.20 — 画框/Frame

2020.04.21 — 窗户/Window

2020.04.22 — 屏幕/Screen

 

【策展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Framing策展团队

 

【主办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展览前言】

 

3b28029daaf510ea15aa338a34950439

 

彭锋

窗是敞开。凭借它我们获得空气和阳光。然而,这些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条件。我们需要窗,是因为有限制。为了某种生活方式,我们将自己限制起来。我们建造了封闭的空间,同时建造了打开封闭的窗。在没有限制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窗来限制。我们经常在镜头前反复调试,希望通过限制获得无限世界的某个切片。窗是如此重要,没有它似乎就无法设限和去限,就无法形成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透过窗去了解世界和彼此,但我们几乎不去了解窗。同学们策划的这个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和彼此,而且要了解我们赖以了解世界和彼此的“窗”。对“窗”的了解或许还需要另外一扇“窗”。这似乎就要形成一个无限循环。对于任何思想来说,这种循环都几乎无法避免。不过,幸亏我们还有门。窗让我们了解世界,门让我们走进世界。

 

第一展厅·序言

现代艺术诞生之后,画框框制才作为艺术创作和观看的核心议题被关注。画框并不只是简单理解上那个用于规定边界的物理外壳(接触画框/immediate frame),还是艺术体制的微观体现(体制画框/institutional frame)。画框是内部艺术空间和外部现实空间的媒介机制,因此关于画框的思考,涉及到什么东西能进入画框而什么却不能进入画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观者通过画框认定“画框之内”为艺术作品,画框成为定义艺术的一种方式。客体对象在进入画框之后,似乎便具有了艺术的注意力,就好像画只有在画框,才能是画,现成品进入博物馆,就可成为艺术一样,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默认的艺术法则。画框的框制隐喻,用自身的话语权规定了既有的范式,在艺术场域中铺就了自己的准则。

 

 

《我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什么呢?》,陈阳,金属、镜子、满天星、木头,80×60cm,2020

作品阐释

a277d235998df444cfedcb42795caa01

《我在看什么呢?》,陈阳,金属、镜子、满天星、木头,80×60cm,2020

 

站在这里的你,看到了什么?

“是画框,它框定了画面,落地了目光流转的体验。”

一只木质手模慢捻一只鲜花、一支画笔,同时轻轻抚上金色画框。顺着指尖所向的上方延伸,是新生花草肆意繁茂,而右边和底部是零落枯枝,共同构成荣自然的往复循环。

“没错,是画框,也是镜子,德罗斯特效应更加加深这种无限循环的视觉观感。”

两面镜子相对,创造递归轮回延伸无限。无常变化、枯荣转换。指尖、画笔、矢车菊、满天星、枯枝,谁也逃不过。

那么,你要不要加入进来,坠入这长醉不醒的梦境?

 

艺术家简介

陈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9级MFA

 

 

 

《格物四季》

《格物四季之立夏》,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格物四季之立秋》,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格物四季之秋分》,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作品阐释

《格物四季之立夏》,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格物四季之立秋》,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格物四季之秋分》,张哲溢,布面油画,18cm×18cm2012

 

在固有的艺术鉴赏程式中,画框内的事物才是审美的艺术客体,画框通常被视为作品的附属,受到的关注甚少。然而当我们重新对其加以审视,画框的背后别有洞天。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在这里,画框本身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对象,逃离出传统框架所构建的二维平面桎梏,成为打破旧的审美范式的象征;同时,画框也代表一个框架性的符号,打破框架传统形式,从而完成元图像艺术形式的后现代表达。

 

艺术家简介

张哲溢

1975年生于桂林

1998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学士学位

2000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

2002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课程班

2015年参与组建桌面研究艺术小组

独立艺术家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个展

2017

《奇点园——张哲溢个人作品展》,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术馆,美国

《常在——张哲溢个展》,波恩当代艺术馆,波恩,德国

《看理想——张哲溢个人作品展》,凤凰艺都美术馆,无锡

《海上方——张哲溢作品展》,凤凰艺都,北京

《一个美术馆艺术计划首展——张哲溢个展》,方家胡同46号院,北京

WoMen——佛洛伦蒂诺写在了开始,结尾交给了帕慕克》,方家胡同46号院,北京

2014

《寻梦集——张哲溢个人作品展》,凤凰艺都,上海

《探花——张哲溢、陈家业双个展》,红门画廊,北京

2012

《齐物馆——张哲溢个人作品展》,凤凰艺都,北京

《释重若轻——2012张哲溢个展》,H.T.画廊,北京

2011

《惊蛰——张哲溢作品展》,百子湾21四季汇,北京

2010

《释重若轻——张哲溢作品展》,朴道草堂,北京

 

主要艺术项目策划

2017《灯光寄养所》,Individual项目发起人,花家地,北京

 

著作

2013《中国功夫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TheArtofChineseKungFu》中青社伦敦分社(CYPIPRESS

 

作品集

2014《寻梦集张哲溢》青年艺术100

2012《张哲溢齐物馆》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2011《惊蛰》张哲溢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视界》

《视界》,于浩,单频影像,19秒,2020

 

作品阐释

我们认识的世界是完整的吗?我们能够认识完整的世界吗?当我们凝视着相框内的事物,无形的认知世界也随之构建。这个视觉构成的视界里,一切有关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主观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在一个连续的,无限的世界里截取的静止的局部。不同的视角下,框内的事物发生改变,截取的片段不尽相同,基于此的判断和认识自然存在差异。在视界的框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目之所及,便是世界。

 

艺术家简介

于浩

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博士研究生

2016两岸四地,最美燕园照片优秀奖

2016年 照片两次选为北京大学首页照片

2019年 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学会社务成员

 

个人自述

1993年生于天津,2011年在北京读大学,2015年开始接触摄影,逐渐对艺术摄影热爱起来。艺术是保存和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对我而言,摄影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和表达我和人们感情的方式。现在在筹划自己的第一本画册既视感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红六楼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