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框架/FRAME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0毕业展综合展厅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4-20

 

d9ea89d932e37f342ab49e467b7afc45

 

【展览地点】

 

2020 SOA Framing公众号

北大艺术人公众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官网

SOA 北大艺术人微博

 

【展览时间】

 

2020.04.19 — 框架/FRAME

2020.04.20 — 画框/Frame

2020.04.21 — 窗户/Window

2020.04.22 — 屏幕/Screen

 

【策展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Framing策展团队

 

【主办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展览前言】

 

3b28029daaf510ea15aa338a34950439

 

彭锋

窗是敞开。凭借它我们获得空气和阳光。然而,这些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条件。我们需要窗,是因为有限制。为了某种生活方式,我们将自己限制起来。我们建造了封闭的空间,同时建造了打开封闭的窗。在没有限制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窗来限制。我们经常在镜头前反复调试,希望通过限制获得无限世界的某个切片。窗是如此重要,没有它似乎就无法设限和去限,就无法形成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透过窗去了解世界和彼此,但我们几乎不去了解窗。同学们策划的这个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和彼此,而且要了解我们赖以了解世界和彼此的“窗”。对“窗”的了解或许还需要另外一扇“窗”。这似乎就要形成一个无限循环。对于任何思想来说,这种循环都几乎无法避免。不过,幸亏我们还有门。窗让我们了解世界,门让我们走进世界。

 

综合展厅·导语
安妮·弗莱伯格(Anne  Friedberg)曾言:“世界如何被框制也许和什么在框架之内一样重要”。某种程度上说,框制是一种隐性的、内在的、本质的、人类共同的观看框架。画框、窗户、屏幕同为框架隐喻,表征三种不同形式的框制观看,虽然彼此之间互相区别,却并非完全相斥。这一展区并不单单聚焦于单个具体的框架形式,而旨在探讨两者或三者之前的区别、联系甚至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观者将以反思“观看”为起点,去探究“观看”的框架本质。

 

 

《屏幕与真实》

屏幕与真实,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素材:《语言对话的困扰NO.1》,谢莉斯,布面丙烯,160cm×130cm,2010

概念:陈小琪

制作:俞皓、高孝国

 

作品阐释

C:\Users\use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828d81ad79120fac5227137331b0fcc.jpg

屏幕与真实,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约翰伯格在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基础上,认为当今技术的发展从实质意义上改变了人们观看艺术的方式。他在《观看之道》中提出,原来我们看艺术品只能去博物馆看原作,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等不同的方式,图片可以放大可以缩小,观看成为一种灵活的、可随机调整的模式而非一种被动的内容输入。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所看到的,被框定在特定容器中的一切,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框架之下的产物?正如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一样,艺术品本身的定义被进一步颠覆。科技对艺术的涉入,成为这种概念被消解的开端。

 

本次作品构建了“油画原作—BOE画屏—数字屏幕”三个层级的框架系统,邀请观者感受在不同形式框架平面中观看同一对象之间的细微差别。观看对象为谢莉斯的《语言对话的困扰 no.1》,它本身也是一个探讨观看方式变迁的作品。从远处观看窗内的不同显示媒介,个体的视觉目光、显示屏与内嵌的画面和画面中更小的框架单元,共同构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内容。多个屏幕类似于蒙太奇的组接方式,看似毫无逻辑的图像组背后隐藏着我们观看世界方式的共性。暗喻我们从屏幕里获取的信息在大多意义上的泛滥而无意义性。灰白与世界的色彩对接,让我们强烈质疑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真实性边界所在。

 

*受限于线上展陈方式,观者只能通过数字屏幕观看展览,作品此次展出仅以3D模型示意展品相关意义。

 

作者简介

概念:陈小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素材:谢莉斯,1986年出生于湖南,201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现任教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制图:俞皓、高孝国

 

 

 

《屏幕显示画框里的窗子》

屏幕显示画框里的窗子,互动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素材:毛天与

概念:毛天与

制作:俞皓、高孝国

 

作品阐释

屏幕显示画框里的窗子,互动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窗、屏幕、镜子……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以至于不会多留意去思考的框制产品,虽然以各自的方式承载着视觉物像,其背后却是否具有一致性与本质的关联?当它们被安置在同一个时空当中,何者呈现的画面是最真实的世界?这一件作品尝试去解读不同框架的相互映射之下,最终一体两面甚至多面性地呈现出的图像效果,更显示出艺术品内涵与形式之间的相互迁移。


在这里,作品形式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错位,而这个错位又构成了一个新的循环,同一个内容因为不同的投射与呈现方式而在不同的框架之间形成了往复,在静态的效果之外展现出一种动态的隐性过程。

 

作者简介 

素材、概念:毛天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制图:俞皓、高孝国

 

 

 

《综述:框制》

展览综述图,电子图像,尺寸可变,2020

素材:2020 SOA Framing策展团队

制图:朱也

 

作品阐释

C:\Users\李智仁\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420145022.jpg

展览综述图,电子图像,尺寸可变,2020

 

作品本身是作为此次框制展览的研究综述存在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围绕着框架(FRAME)的集合概念延伸出的三个子集概念:画框(frame)、窗户(window)、屏幕(screen),以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著作进行综述归纳。当然综述线索中的图文资料只是浩瀚框架研究资料中一隅,更多的艺术史图像和文献资料还被掩埋在历史厚土下等待发现。

 

在画框版块之下,按照画框与“作为艺术作品的框内之物”之间的物理距离为依据,将其划分为接触画框(immediate frame)和体制画框(institutional frame)两个层级。前者依据画框在“作品-画框-观者”关系链中起到的角色与作用,又区分为作为媒介的画框(frame as media)、作为符号的画框(frame as symbol)、作为分界的画框(frame as division)三条线索链条。体制画框主要指向博物馆美术馆等展厅空间在艺术品定义上起到的作用。

 

在窗户版块下,依据观看方向的不同,分为正向观看过程中窗户框架的深度空间开辟作用,以及逆向观看过程中窗户框架形成的窥视现象两条脉络。

 

而在屏幕版块之下,依据屏幕框架之内空间和屏幕框架之外空间(即观者所在空间的区别)的对比,亦可延伸出“运动与静止”,“虚拟与现实”两条脉络,其中前者与作为窗户的框架属于共享线索。

 

作者简介

素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0毕业展策展团队全体

制图:朱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艺术史论专业

 

 

 

Frame together frame yourself

互动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概念:朴佳媛

制作:俞皓、高孝国

 

作品阐释

C:\Users\李智仁\Desktop\微信图片_20200420145411.jpg

Frame together frame yourself,互动装置(3D模型演示),2020

 

框架的有限性与场域之间的无限延伸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有趣而巧妙的平衡。从二维空间上来看,照相的“像框”无疑是一个有形的边界,规定了内容所呈现的为人忽视而不可或缺的边缘。而在这种互动之下无穷的往复中,有限的空间似乎被人为地不断延展,呈现出一种依托于平面之内的三维纵深空间,同时也记录了时间再无声当中的弥留与永恒的记忆。

 

画面既相似又重复,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特殊的思考:所有主体在无穷无尽的往复回环当中,是否无意构成了历史的溯进?画框的视觉消失点成为时空隧道无形的尽头,以至于最终无法被人察觉其具体的形态——然而它依然存在着,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告知当下的人们关于过往既相似又特殊的点滴。

 

作者简介

概念:(韩)朴佳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制图:俞皓、高孝国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红六楼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