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成果名 |
出版单位 |
时间 |
专著 |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2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6/5 |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3/1 |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2/1 |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4/8/1 |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2/6/1 |
影视批评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4/1 |
中国电影史(1937-1945)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8/1 |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1998/12/1 |
论文 |
<隐形的翅膀>开掘体育影片新路径 |
光明日报 |
2007/8/1 |
武兆堤与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 |
电影艺术 |
2007/5/1 |
电影史学对话录 |
电影艺术 |
2007/5/1 |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 |
当代电影 |
2007/3/1 |
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 |
电影艺术 |
2007/2/1 |
一个电影史研究者的心灵絮语 |
电影文学 |
2007/2/1 |
<人民日报>与新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 |
电影艺术 |
2007/1/1 |
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 |
人文杂志 |
2007/1/1 |
<舞台姐妹>作为电影经典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 |
谢晋电影文选 |
2007/1/1 |
<东京审判>:民族意识与大众心理的契合 |
中国艺术报 |
2006/9/22 |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9/15 |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 |
电影艺术 |
2006/7/1 |
电影旅游:产业融合的文化诉求 |
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6/5/15 |
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 |
当代电影 |
2006/5/15 |
不可遗忘的电影传统 |
大众电影 |
2006/4/15 |
渴望打破文化禁锢的艺术理想––影片《阿诗玛》评析 |
名家看电影:1949-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2/1 |
对意境美的追求––电影《巴山夜雨》评析 |
名家看电影:1949-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2/1 |
中国早期电影的都市形象 |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6/1/15 |
香港如何中国?––中国电影文化史里的香港电影 |
电影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06/1/15 |
民国报纸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
当代电影 |
2005/11/15 |
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 |
当代电影 |
2005/9/15 |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 |
文艺研究 |
2005/8/15 |
苦中作乐的民族心理与笑中含泪的电影记忆 |
中国电影年鉴?百年特刊 |
2005/7/1 |
以光影追求光明 |
当代电影 |
2005/5/15 |
《说话算话》为电视电影开拓的发展空间 |
电影艺术 |
2005/5/15 |
从《风云儿女》到《鬼子来了》 |
艺术评论 |
2005/5/15 |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05/3/15 |
文化与资本的百年运作 |
电影新作 |
2005/3/15 |
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 |
当代电影 |
2005/3/15 |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 |
当代电影 |
2005/1/15 |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 |
电影新作 |
2004/9/1 |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下)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4/5/1 |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4/3/15 |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 |
当代电影 |
2004/3/15 |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 |
电影艺术 |
2003/11/15 |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 |
当代电影 |
2003/11/15 |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 |
当代电影 |
2003/3/15 |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03/3/15 |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独特地位(下)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3/1/1 |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独特地位(上)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2/11/1 |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 |
电影新作 |
2002/11/1 |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 |
电影艺术 |
2002/11/1 |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 |
电影艺术 |
2002/5/1 |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 |
当代电影 |
2002/1/15 |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 |
当代电影 |
2001/11/15 |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01/7/15 |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
当代电影 |
2001/5/15 |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01/1/15 |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 |
当代电影 |
2000/11/15 |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00/5/1 |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1999/11/15 |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下) |
电影艺术 |
1999/11/15 |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 |
电影艺术 |
1999/9/15 |
追寻:诗歌的诗性言说 |
诗探索 |
1999/6/15 |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 |
电影艺术 |
1998/7/1 |
柔弱的设计––读赵凝的小说《发烧发烧》 |
作品与争鸣 |
1998/5/1 |
从语用学角度看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趋向 |
西北大学学报 |
1993/3/15 |
中国当代文学形态发展概略 |
西北大学学报 |
1992/1/15 |
主编 |
史东山影存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3/1/1 |
研究课题:
时 间 |
主持人 |
课 题 |
项目来源 |
2006/12/30 |
李道新 |
中外电影关系史(1896-2006) |
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06/9/1 |
李道新 |
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
2006/4/1 |
李道新 |
长影史(1945-2005) |
长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 |
2005/10/1 |
李道新 |
中国电影史(1905-2005)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科学大系编委会 |
2005/9/30 |
李道新 |
中国电影传播史(1905-2005) |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